《怀念母亲》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贾庵子小学 阎丽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回顾课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2、简单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进行填空)
三、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朗读)书读得很熟练。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终天之恨”
师:谁能联系课文,帮助这个同学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师: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朗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体会的很用心,掌声送给你!
生:“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看你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亲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只有遗憾和悔恨一支充满了作者的心头。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季老先生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呀!正像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生:带着体会和理解,动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边读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朗读3——6自然段,批注感受。
师:谁能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此时,你最想和大家交流哪些语句及体会?
生:“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让我知道了作者远离故乡,身居异国他乡,常常会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对她们的思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师:这句中的“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也”字,我体会到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一样,常常来到梦中。
师:是呀,“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母亲与生身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两者同样重要。
生:我想和大家交流作者第一篇日记中的语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从这里知道了黄昏时作者心中充满了凄凉,还有一些甜蜜。
师:“凄凉”和“甜蜜”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生:不矛盾。
生:“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不免有忧愁,有思念。
师:他为什么又是“甜蜜”的呢?
生:我想是作者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作者的心会进行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寂寞的心啊。
在这个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生:“糊”
师: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也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请学生朗读)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生:从第二篇日记我知道了作者从房东太太身上懂得了外国母亲和祖国母亲是一样的,都很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师: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回忆房东太太吗?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此时的季羡林先生是什么心理?
生: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
生:恨。
师:同学们读书时,能够做到边读书边感悟,很了不起,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老师看到大家的学习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很高兴。
生:我来和大家交流作者写的一篇散文《寻梦》的最后一段:“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地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知道了作者努力地在梦中寻找母亲的样子,可母亲的样子和容颜模糊不清。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生: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书,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老先生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写法?
生:(抢答)首尾呼应。
师: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我们要学习本课的写法,在习作中掌握运用此方法。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歌曲)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本组的导读目标为依据,品读分析时让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体会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在课堂上边读边记,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当学生在交流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整体感觉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回答体会很单一,除了怀念就是思念、热爱,也许一些事离现在距离遥远,孩子们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不过,我也不知道该用哪些词汇来表达内心的那份情感,对这两位母亲,也确实只有思念和热爱了,还是多读读课文吧,有一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怀念母亲》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
- 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