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根源在哪里?
前几天,我读到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的一段话,对之深有感触。他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一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试想一下,在我们对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的背后,我们是否真的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了?是否唤醒了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以及求知欲?更多的是担心学生对知识学不扎实,于是采用各种手段去检查、监督、叮咛和审查。就像大多数中国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样,处处为孩子着想,甚至事必躬亲。这样以来,学生对老师有了依赖思想,老师来了就学,布置了作业就做,除此之外,学习跟自己的关系就不大了。于是,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越来越差,潜能自然得不到发挥,以至于形成了恶性循环。
既然想到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努力把工作的切入点转移到激励和唤醒上来,采用激励教育,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及时、经常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磨刀不误砍柴工”,过一段时间之后,相信大多数学生就会改变目前的被动学习甚至厌学的局面,老师也会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彻底改变教学模式,让广大教师的教育成为一件轻松的事,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万事开头难。这种美好的愿望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不断的激励下前行。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一次次的尝试中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让自己的教育方式跟学生的需求真正合上拍,师生才能共同演奏出美好的乐章来!
为了这个明确的目标而努力!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
- 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