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预习交流。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上课时首先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二、抓住中心。
学习这篇课文,我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的一句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行为,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句话展开教学的。主要让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然后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段进行研读,体会出你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老子是什么样子的。在对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三、感悟词语。
孔子求学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孔子好学精神的重点。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我通过与现实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年代,孔子千里迢迢去拜师的路途遥远。同时抓住几个关键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感受孔子求学的辛苦以及求学心切。
四、关联词的运用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大量的接触关联词,关联词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与学习上一种重要的桥梁。多运用关联词,不仅可以是句子更具条理性、连贯性,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运用关联词,让句子变得更加通顺、流畅。如“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让学生用“虽然….但是”把句子连起来说一遍。通过这种增加关联词,让学生感受句子的连贯性、逻辑性,那么在以后的学生上,学生会更加积极的去关注关联词,在关联词的运用上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
- 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