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转变
一、由“专制”向“自主”转变
作业应该走出教师单方面说了算的“专制”格局,让学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作业布置上,要建立起师生的互动平台,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在作业要求上,要改变“大一统”的作业模式,考虑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的需求,既让优秀生“吃得饱”,也让学困生“吃得好”;在作业内容上,要为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和自由发挥的天地,给学生以挥洒才情的舞台;在作业批改上,也要适当为学生提供参与评改的时机,让他们“弹奏自己心爱的土琵琶”。
二、由“接受”向“探究”转变
作业不能单纯成为教师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强化,教师应该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高度来思考作业的布置和设计。要注重学生学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能使学生仅仅成为接受学习的高手。要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一些“挑战性”的作业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饥饿感”,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由“课本”向“生活”转变
作业固然应该重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但作业不能完全围绕课本“兜圈子”,如果教师完全以课本为中心来编制作业,那这种“练”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只能是理论上的夸夸其谈者。作业设计要向生活开放,与生活对接,要把学生引领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去理解课本的知识内涵,并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资利用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强化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
四、由“单一”向“多样”转变
作业的设计和批改不能单一,单一意味着枯燥,意味着乏味。作业应该体现出一种生动和丰富,体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美感。在作业形式上,应该体现“百花齐放”,既要让学生做些书面性作业,也要让学生做些实践性作业;既要让学生做些积累性作业,也要让学生做些探究性作业;既要让学生做些静态性作业,也要让学生做些动态性作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感受作业的乐趣。在作业批改上,也应该体现多样性,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同时要善于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喜爱作业,盼望作业,把完成作业当着一种享受。 五、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作业布置要讲究实效,讲究质量,不要做一些机械重复的无意义劳动,学科素养的形成,靠“题海战术”是难以奏效的,那种用难题、偏题、怪题来为难学生的做法更是作业的大忌,我们千万不能把孩子的黄金时光淹没在无边无际的“卷山题海”之中。
所以,教师一定要强化质量意识,作业设计一定要体现生长性、生活性、趣味性、价值性的特点,少一点书面,多一点实践;少一点封闭,多一点开放;少一点机械,多一点鲜活。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
- 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