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读后,我的感触很多,在学校读书时,老师们就一直教导我们要了解孩子,人与人的区别不是通过共性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教育就要不断地发现孩子的潜质与个性,做到因材施教。俗话说:模仿只能给跟在别人后面,终究不会有什么发展,要使自己有所成就,就必须发挥创造性,学会突破自我,不断创新,探索和发展自己身上独特的潜质与风格。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还有一个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进力做到1、要正视学生的“学习差异”。2、要转变教育观念。3、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困生要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肯定,让他们树立起信心,看到今天比昨天好,相信明天比今天一定会更好;对进取心较强的,但又较容易满足于现状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多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给他们以压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平时,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就是只要看小孩子儿时的表现,就能预测到他的将来。我班上有四十个孩子,每个孩子的能力有强有弱。《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让我更加了解孩子的前途谁也不可限量,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它提醒我以后对那些能力弱的孩子该少些偏见,多些耐心、爱心,尽量发现每个人闪光的一面。老师应该是让他把他的长处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他得到长足的进步的引路人。“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在实际工作中能以此为准则,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细心观察每个孩子,关注他们所做的、所问的。如:孩子们都去洗手吃点心了,只有如意还在玩水,作为老师的我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他拉了过来,还把他批评了一顿。事后,如意视探着问我:“老师,这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我能把它堵住吗?”又如:画画时,琪琪把一个红红的太阳画成了一个黑黑的太阳,一问才知,她画了个被乌云遮住了的太阳……孩子有孩子的思维,他产生各种不寻常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想法,这是他初步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加以保护与引导。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的环境,积极鼓励孩子探索和创新。
孩子就是孩子,不要把孩子的种种“幻想”和“发明”,斥为“胡思乱想”和“不务正业”。在工作中,要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平时,要做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孩子,要从他们不经意的小事上注意到新的东西,及时抓住,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
- 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