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听课反思
开平小学 杜艳超
今天有幸聆听了徐老师和庞老师的《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这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这节课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探究性课题。主要通过观察、感知、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明白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们积极动手,通过设计方案,验证实验,在共同探讨交流中获取知识。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通过游戏情境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庞老师在新课的一开始,就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模仿滑冰”的游戏来导入到课题。用力地向前拉动来感知摩擦力;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突破重难点时,两位老师都是先让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然后设计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方案,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关系,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孩子们通过自己设计试验、相互谈论、合作交流、自主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试验的专注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性学习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活动开展,要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人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
- 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