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找幸福》读后感
也许,正如愈老师在书中所说的:“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把好词好句摘下来,写作的时候好用;第二层次是看作者的思维方式,看他用这些材料是怎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第三层次呢,就要看味道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每一个人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不同的气息,可能就是这本书的气息让我感觉到很亲切很舒服,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低头找幸福》。
不知什么原因,从小我就特别崇拜因为知识而改变命运、因为大量阅读而积累财富的人。我觉得他们有一种只有知识才能包装的、来不得半点做作的儒雅。俞正强老师正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也只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但是,他博学、好读。于是,俞老师这条“书虫”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做茧”、“化蝶”。读书和思考成为了俞老师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俞老师的思考也往往是比较“另类”的,他有自己独特视角。比如,用来讽刺当时为官者扰民害民的《种树郭橐驼传》,却被俞老师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的教育经典。郭橐驼认为种树之道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俞老师认为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他的教育观点是:“从教学的角度,所有的理论都离不开孔子的两句话,就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树种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土壤、环境,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而且,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拔苗助长,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这是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俞老师独到的教学见解。比如,他认为人类的学科应该分为:物的科学、心的科学和灵的科学。物的科学是指可度量的、可测量的;心的科学,是不可度量但可感受的;灵的科学就是很难感受,却可以感悟的。其中,有一定的佛家思想在起作用,也有一定道理。我以为这是他看事物的角度很不一样的体现。
愈老师还有很多“谬论”,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的观点。我们经常在总结、专业评定中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如何忠诚于教育事业、如何热爱自己的学生,很少提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俞老师认为对待工作,“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他自己本身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成为老师的,而是在已经为人师时才激发他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记得我念师范的时候,心理学老师曾在我们班做过调查,发现全班只有2名同学是自己选择念的师范,其余都是因为环境或家庭各种不同因素来到教育界的。这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小立志做老师,将教师这个行业作为事业去从事的。而是接触到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慢慢了解我们不能误人子弟,不能拒绝这些充满求知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说白了,是“不能误人子弟”这几个字迫使我们必须好好引导他们在学海中积极探索,于是,我们的内在责任心被激发了,对工作的使命感也逐渐加强。
这本书的文风让我感觉是在聆听一位一直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校长在轻轻讲述自己的经验,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引经据典,更没有丰功伟绩,有的只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的成长过程,一位校长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亲切,很平凡,很普通,但绝不平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低头找幸福》读后感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
- 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