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千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俯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琅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式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晕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
- 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