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高考是很多学生奢求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就因为这个唯一,现在有很多人对高考颇有反感,但纵观现实不参加高考,学生们的未来怎么办?面对这些堪称世界奇观的口号,心里的感觉,除了悲哀,还是悲哀。目前的高考制度,浪费了多少孩子的青春年华,和父母的人力财力资源,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忽略了品德教育和健康身体教育。 高考改革,迫在眉睫。
看全国各地不同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否符合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公平制度?人才强国也需要分地域吗?假如说,这是体现了照顾教育薄弱地区而采取的策略,那为什么同省内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划分农村地区和城市区别?孩子们又快面临高考了,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我国的录取制度:农民的孩子,享受的是国家最低质的教育资源,却要承受最高的录取分数,合理么?难道真的就象两会上某代表委员说的那样,农民的孩子就不应上大学?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高考而高考,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这种做法不但害了孩子,也会葬送中国教育的未来。这是一种无奈。
年年岁岁花相似,又到高考临近时。“决战高考”网上热行。考生、家长、老师、学校卷入“决战”。宣誓、承诺、壮行;热血、激情、斗志;砺剑、冲刺、搏杀,心血、汗水、眼泪,整装、战鼓、号角……高考承载太多的压力。梦想:高考不再成为孩子们心底的一座山,不再使人们为它而纠结,不再被社会所聚焦?
有人选择了高考,有人放弃了高考;高考到底是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了,这个答案没有人能回答,没有唯一的答案。为了高考我们从上一年级到高三,这花了我们人生中大部分时间,我们人生中大约有20年是花费在读书参加高考,考上一所好大学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但是现在高考的种种的不公平导致有人放弃了参加高考。我们努力拼搏,可到头来是一场空。如果我爸是李刚,高考,好的大学还需要我们每天日日夜夜挑灯夜读吗?现在权利,金钱也是决定你高考是否成败的关键。纵观有史以来的高考,有关高考发生的事件有很多,提到最多的是作弊问题。高考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再是一件高尚的事了。高考也被污染了。
相关推荐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1998年,有一机构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
-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温家宝总理访问非洲时曾说:“非洲人民对我们有功”。这里的“功”主要是指()
- 近代史学术界对李鸿章的评价可谓争议颇多,研究资料也是种类繁多。下列材料中有助于接近历史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是()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
-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
-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