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和磁》评课
本课的教学,徐老师沿用上学期研讨出的科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较好。科学的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小组制定计划—小组实验记录获取数据—思考与结论—知识检测。对于各环节的设计,依据智慧课堂评价标准,做以下评课:
1、教学层次设计的比较合理,结构比较清晰。在教学活动中,陈老师先让学生组装一个小电路,并回忆电流的路径。这是很必要的,这即能在接下去的活动中,通过观察灯泡发光来证明电路通畅从而保证有电流经过指南针上方,又能认识到电流的路径方向对指南针偏转方向的影响。接着回忆 “指南针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偏转”,这对指导学生自行分析“电能生磁”是有帮助的。 接着让学生操作观察指南针在灯泡发亮的电路导线下面发生偏转的情况,再让学生操作观察指南针在短路导线下面发生偏转的情况,最后让学生操作观察指南针在通电线圈里面发生偏转的情况。学生了解指南针偏转一次比一次明显。
2、课堂上对细节的处理比较到位。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活动中,陈老师强调“要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示方向一致”。帮助学生明确此操作要求,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徐老师还强调观察断开电流时指导针的变化,通过反复通、断,对比指南针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思考与分析。在利用短路增大电流活动前,再三强调只能短暂接通,以此保证电池不会被过于损耗。通过这两项活动,让学生思考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指南针的偏转?因为有了前提知识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能分析得出:通电的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产生了磁性,导致了指南针的偏转。
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一个学生极为感兴趣的课题,因为有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从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课上,徐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讨论、汇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获得真理,得到结果。
不过徐老师在指导学生将导线绕成线圈时讲解过于简单。分组制作线圈时,有几个小组先将导线对折再绕成线圈,就出现了通电时指南针没反应的现象。总之,这节课总体来看教学层次设计的比较合理,结构比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问题的设计上,有一定的难易阶梯性,在教学中也能把握课堂中的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