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三年级数学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三年级数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阶段性检测质量分析
一、考试情况概述:
试卷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考核对象是三年级全年级学生,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三年级1班有23名学生参加考试,其中有2名学生没有达到60分,及格率91.30%,总分为1817.5分,平均79.02;三年级2班有27名学生参加考试,其中有1名学生没有达到60分,及格率96.30%,总分为2270分,平均分84.07。
二、试卷结构
考察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试题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纵观本份试卷,试卷命题者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命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本份命题难度系数较高,题量较大,所以学生的成绩不是较理想。试卷全面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素养,既重视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素养,又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情况分析:
1、基础题上有失分。由于三年级的孩子考试和测验的经验不足,平时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错,但由于部分学生考试时不认真、不细心,考试时出了很多错。主要有:
①做题浮躁,不细心。
比如,对于第一大题“填一填”的3小题,很多同学都不能完完全全的做对,把得数算对了,但是没有把题目看全,没有注意到小括号后面有单位名称“百”,第7小题,学生不能塌下心来认真做题,求乙数的算式都知道是386+198,却都把前一个空乙数是多少填错了;第8小题,做题不能静下心来,知道用6、4、8三个数字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是谁,结果就填在了括号内,却没有看到“和是”这两个字,丢了不该丢的分。
②答题马虎被扣了分。
比如第四大题,第2小题,竖式计算中有个别学生出现了进退位错误,把结果抄错和忘写,本来应该会的东西却丢了分。
③概念不清得不到分。
比如第一大题的第5小题、第三大题的第3小题和第四大题的第1小题,一些学生对于时间单位:分、秒;长度单位:千米、米;质量单位:吨、千克,之间的进率记不清楚,单位之间不会换算,造成失分。
比如第一大题的第1小题,“每天在学校的时间”,一些学生由于对时间点和时间段这两个概念混淆,造成失分。
比如第一大题的第4小题和第五大题的第4小题,有些学生对于经过的时间如何计算这一问题总是很混乱,造成失分。
比如第三大题的第5小题,有些学生对于“对折再对折”这一平均分概念不清楚,致使题目出错。
④脱离现实得不了分。
比如第一大题的第1小题水泥的质量、马拉松全长,由于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所以没有得到分数。
⑤理解能力差得不到分。
比如第二大题的第3小题,一些学生没有理解“一颗大树”这几个字中的“大”,致使当题目中出现的“12分米高”时,理所当然的就认为这道判断题是对的。
因此,要想在基础题不失分,学生平时就要多下功夫,让学生养成思维严谨,步骤完整的解题习惯;要形成不单求会,而且求对、求好的解题标准。只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形成运算能力,解决计算“东丢西落”的弊病。
2、综合题上失分。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学生在这部分失分比较多。
①题意不清。
比如第六大题的第6小题和第七大题,由于理解不到位与原有题目发生概念上的混淆,致使明年妈妈的年龄是小芳年龄的几倍的问题答错。
②应用题的审题能力差,搞不清数量间的关系。
比如第七大题严重的缺乏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致使非常明显的已知条件不能快而准的发现出来,看不清到底要求的是什么,也就是没有彻彻底底地明白数与数之间的等量关系,概念不清、不透,对于小明有多少个星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求,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很好的做完题目。
③计算能力差,丢了计算结果分。
比如第六大题的第2小题的第(1)题和第3小题的第(1)题,有个别学生能够把算式列出来却把计算结果算错了丢了部分分数。
④粗心大意,丢了不该丢的分。
比如第六大题的第2小题的第(2)题,学生们都会列出算式,却没有注意“大约”两个字,没有进行估算,造成失分;和第3小题的第(2)题,没有注意到“用除法”这些字,造成提出的数学问题与题目要求相悖,造成失分。
3、没有好的作图习惯和规范。
比如第五大题的第1小题,有个别学生把线段的长度量错,甚至有两个学生没有看到这道题,从而造成失分;第3小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搞清楚星星和圆这两个图形之间数量上的多少关系,造成失分。这就要求学生多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从而养成一个好的作图习惯和作图方法。
四、改进措施
1、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行多方面的练习。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笨鸟先飞”。口算、坚式计算坚持天天练,难点分步练,题型花样练。
2、加强过程意识,重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解决思路的探究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发展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多设计,提出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强化思维过程,努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从每天一道应用题起,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认真读题,积极思考,用心计算,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5、切实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针对本次考试存在的不足,深入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解决学生的计算能力问题,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三年级数学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