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知识回顾
复习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
二、学习准备
1.从实物中抽象长方体和正方体
[多媒体展示:一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师:这些物体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可以看成长方体
说得完吗,长方体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三、学习新知
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师:拿出课前你们准备的长方体,介绍长方体
把你的长方体的顶点、棱和面指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引导学生同桌互相认识顶点、棱和面。)
用多媒体演示各部分名称。
2.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1)动手探索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先尝试独立完成,如遇到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
(2)归纳特征
请同学自由汇报,教师相继板书。
面: 6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leng):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用多媒体演示加深认识。
注:
(1) 完善板书时注意明确顶点、棱、面的概念。
(2) 学生汇报交流三方面特征时可以根据自己发现不必追求先后顺序,但要注意一旦提出一个方面的特征后,要引导其他学生尝试补充说全面,再汇报其他方面的特征。
讲解面的特征中要提问:围成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意在引出特殊长方体(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师: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是由 6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1)拼搭长方体学具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小棒和橡皮泥接头,拼一拼,搭成一个长方体。
(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同时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受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
(2)认识长、宽和高
师:在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在拼、搭的过程中相对的棱的长度要相等。)
师:你能根据你拼、搭的过程,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多媒体展示:①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②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长、宽和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让学生指出长方体框架上的长、宽、高。改变摆放位置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地面较长的那条棱叫做长,较短的那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地面的那条棱叫做高。
再通过长方体实物再指一指长、宽、高
练习
师:把你搭好的长方体摆在桌子上,然后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指给同桌看。
(3)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下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深化拓展:
四、分层次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12条 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