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学习体会智慧课堂学习体会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智慧课堂学习体会

打造智慧课堂,让智慧唤醒课堂,这是我通过此次智慧课堂学习最深的领悟。我们的教学要重“知识”,也更应该重“智慧”!课堂内“知”与“智”要和谐推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好的教育有利于智慧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那么,如何打造智慧课堂,如何让师生的智慧唤醒我们的课堂呢?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课前准备“充足”
1、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
以数学教学为例,数学文化有着它传承中固有的内在结构,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内容,而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和延续。因此教学时,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教学重点,并有机地联系单元、全册,乃至整个年级、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使数学学习尽可能保持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
2、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
教学从哪里开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习者在对特定的学科内容进行学习前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以及能力、态度等,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如在“平均分”一课的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的开始,就会完成这样一个环节:出示课题“平均分”,并问学生对平均分有哪些了解。此举的目的是查探学生的认知起点,掌握学生认知的“原生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经验被利用、激活、调整与提升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要“智足”
1、精心预设,关注智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智慧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2、不拘预设,引导智慧。
有人说:“教学就是‘即席创作’。”的确,“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充盈智慧与乐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在进行一番知识的铺垫后问:那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老师正想按步就班地揭题板书课题时,突然一名学生说:“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听课老师第一反映就是:好了,设计的精彩教学过程怎样继续?拭目以待吧,只见教师边点头笑眯眯地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自豪地说:“我从书上看到的。”“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教师顺势而下地问,“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教师随手边拍手赞同边提问:“你说得太棒了,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高剪,不沿高剪可以吗?”该生摇摇头,教师略带兴奋地鼓励道:“不要紧,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过程让这一“插曲”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过程。
上述案例的随机事件,打乱了教师的预想,扰乱了教学程序,但教师没有选择回避,而选择了适应,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出轨”行为,教师没有陷入“尴尬”,而能灵活地调整教学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的各种信息,让这种教学中的“茅塞”变成熠熠生辉的“金子”,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锦上添花”。
3、捕捉亮点,提升智慧。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成为真实的亮点,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如:在学生学习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我照例安排学生完成练习册,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计算后汇报说除不尽,我也未加思索地告诉学生用分数计算。这时一个学生怯怯地说除得尽,我一愣,让他继续说下去,“用侧面积乘以半径就等于圆柱的体积”,他平静下来,“因为圆柱的侧面积里有一个半径和高,再乘以一个半径就是圆柱的体积了”,得到他的提示,我组织学生重新思考,终于得出了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就是用侧面积除以2再乘以半径,此时师生都沉浸在一片兴奋之中。
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虽然这个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但他及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课堂焕发了生机,呈现出教学的高水平生态。这节课的闪光点在于:教师及时地捕捉住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鼓励了一个学生,激发了一批学生生成了智慧。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地否定,就会扼杀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意外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课后反思要“补足”
“不积圭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河……”要生成智慧,日常的反思能力需不断加强,日积月累。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反思中整改,整改后再实践”使自己更理性和更智慧。
《课程标准》虽在教学上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但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学会剖析理念和辩证地看待课堂。
记得看到过一位教师执教“分一分与除法”一课的教学片断:认识“平均分”后,出示实践性训练: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把六个桃子进行平均分,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那么如何利用、激活、调整与提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经验,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建构呢?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该教师已经能比较充分地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注重学生对“平均分”过程的体验。可教师在追求表示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忽视了对“平均分”另一个本质的把握,即“平均分”是“部分与整体关系的一种外显形式”,这也是后面学习分数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一个重要认知起点。因此,把进行平均分中的整体用“集合圈”表示出来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更能突出“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集合圈”的刺激下,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平均分”的实质,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通过此案例的学习与反思,我及时弥补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因此使我的学生们在此部分的学习中知识链更加完整。
综上所述,打造智慧课堂,让智慧唤醒课堂的真谛是给予学生以智慧,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不是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而是更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学生生命的智慧。教师的魅力就在于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努力打造智慧课堂,让智慧唤醒课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智慧课堂学习体会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