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效率
第一,减少。有的给你减掉,有的省掉。
第二,简化。本来非常丰富的过程给它简化,本来层次很多就经历一次,简化。
第三,以告诉取代过程。
其原因,这种功利性的原因:
第一,对语文教学过程理解浮浅。
第二,对高效教学理解很浮浅。
目前的现状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老师越来越倾向于本篇课文,为什么修剪?为什么?因为我们评价这个课堂,就像这堂课达成目标没有?引导老师把这堂课应该达到的目标特别的突出,简化、减省,从而最大的部分,心灵的落实,没有了着落。语文教学中,高效是相对的,是辩证的,有的时候,这个过程看似缓慢,看似效率低,长远来看效率很高,有的时候这堂课我们看似效率高,达成得快,总是这样,学习过程被减少,时间长了,语文能力并不能快速的发展。充分经历每一个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举一反三的前提,是经历好每一个“三”。
第二,关于语文教学的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三个层面:
1)引导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的言语实践。如读一篇课文,写一篇习作。如我听李卫东讲课中,学生说不清自己的名字,读不好生词,老师一直在强调:请把你的喉头、嘴唇、牙齿、舌头一起用力,读清楚这个词。你的名字是老师第一次听到的一个生词,你要说清楚。
2)发展言语。提升阅读习作思考能力技能方法等等。
3)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它的思维因之得到启迪,情感因之得到丰富。精神世界因为这个过程得到丰富完善。也就是实现文章的情感目标。
这一切,最终依赖于什么?依赖于每一个学习过程的充分展开。其实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一个现性的练习过程,这个写完了然后去造句,不是这么回事,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实践,言语实践,感悟在实践中让自己感受,不断地去试,错了怎么办?对了怎么办?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把言语的知识、技能等,逐步地内化。
三、关于语文的备课
阅读教学到底教什么?
这是我们在备课之前应首先想到的问题。但是往往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考虑的不是这个,而是忙着找名师教案,找好多的教学设计,每段设计不同的方法去教学,而不是塌下心来从文中寻找我们的教学内容。
1、阅读课文言语
A在阅读中感受、领悟作者创造的精神世界,言语的形象、意象、情景、思想、精神;
B欣赏、记忆课文中精彩的词语。
2、学习与阅读课文言语有关的语文知识、言语技能和方法
A语文知识:文中生字、新词、句式、修辞、篇章等
B言语技能和方法:预感的培养;言语表达的方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阅读及其他语文学习的方法,朗读、默读、理解、背诵等。
所以,拿到一篇文章之后我们首先从文本中找教学内容。我觉得也就是我们首先要文本细读。
例如:《画杨桃》第一自然段
我读小学四年纪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读这里时,我们首先要找到文中那几个词应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就说了,这很容易,有什么教学内容。这里实际上是存在着一个教学词语,谁都看的出来是“叮嘱”确定好了教学内容,接下来的该是确定教学方法。叮嘱的教学是个典型的词语。所有老师都会让学生查字典,“重要的事情再三嘱咐。你再问学生:有几个要点?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二说好几遍。第二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你问学生:你妈在你每天上学来出门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注意安全,好好听老师的讲课。”第一天这么说,第二天呢,第三天呢,每天都这么说,这就叫叮嘱。再看课文:这一件事父亲说了几遍?两遍吧,是从要和不要的两个角度来说的。
其实,除了叮嘱,还有一个教学内容,就是“想当然,不要画走了样。”老师们想,叮嘱有两个要点呀,第一个要点就是“重要的事情”,但爸爸叮嘱的是不是重要的事情呢,表面看来,不是,因为谁也不会是把杯子画成手机,这不是废话吗?这里的想当然就与叮嘱矛盾了,问题也就出来了:是作者写错了吗,没有,为什么?这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是有意的引你向下读的方法。这样,确定一个词语的教学内容后,如果我们细读,就可以联系出下面甚至全篇课文,甚至涉及到文本的情感深度。所以,词语的细读是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接着再找: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哦,找到了,“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怎么,这两个词不是早就知道意思了吗,就不用教了。不是,语文与数学不同,上下知识有联系,讲过了平均分,下学期不会再讲。而语文是品味,是感悟,词的意思跟文章的内容不同,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在这,同学们,你们认认真真的看图,你看出什么来了?杨桃正对着我,有五个角,可是角是歪的。你比作者看的清楚。你再看,你还能看出什么来?我还看到有个角有些蔫。嗯,你看的比作者还认真,还老实。这样,学生对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就会有丰富的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丰富的语感,十篇课文教下去,他再遇到一些词,他的理解便会很丰富。
像这样,筛选了一篇课文,找到了十二个教学内容。接下来是不是每个教学内容都教呢,不是,需要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单元重点、学生地域等来确定哪些教哪些不教。
第三步,就是确定每个教学内容所在的难度。是,文本细读时教师解读了许多,是不是都要教出来?不是,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有所取舍。
第四步,就是选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教。
第五步,根据教学流程来编制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
第六步,确定导入、过度、小结,结课的语言,内容之间的过度和连接。
第七步,删繁就简,留下重要的,舍弃不必要的内容。
教学就是这样。
四、关于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就是老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研读教材。关于文本细读的定义我在这里就不再阐述。但是,我觉得这样几句话对于文本细读的解释是最合适不过的。
第一句:沉入词语——南帆先生
细读文本就是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咀嚼。
沉入以后,那是全方位的接触,沉入词语,那么,你跟文本就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接触,亲密的接触,而不是一种局部的接触。
第二句:用谭学纯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一个文本,有着多重话语,而不是只有一个平面的话语,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是常读常新的,甚至是无限的可能的一种存在。它要在文本语言的大地上穿行而过,那是相当费工夫的事儿。
第三句: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这里的关键词是“敏感”,什么是敏感?敏感就是见微知著,就是洞察一切,就是窥斑见豹,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第四句: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传得远,所以声响微。来自灵魂深处的声响,你只能选择倾听。
第五句:用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各位,“字里行间”,这个我们耳熟能详、见怪不怪的词语,值得我们好好细读。你想,字与字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不是?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不是?还是“空白”。那么,“字里行间”是什么?对呀!是“空白”。你在空白处阅读,你能读出什么呢?人家读到的是空白,那是人家没本事;你呢,从空白处读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空谷之响、韵外之旨,那就是你的本事了。这本事,就叫文本细读。
五、关于词语的教学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为例进行比较与阐述。
第一重境界:剥离语境,就词解词
案例一: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指很艰辛。
师:谁能说得准确些?
生:(词典上的解释)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
师:“饱”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
师:“风霜”呢?
生:就是艰辛和磨难的意思。
师:对。请大家记住,同时学习他遇到不懂的词语就查字典的好习惯。
点评:此种做法的缺陷为:剥离语境,为解词而解词;窄化了词语教学的功能;在理解词意的过程中造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缺位。教师利用这个词语要训练什么?学生学到什么?如果说是知识,则目标定位是低层次的、不够全面的。
第二重境界:联系语境,训练能力。
案例二: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旧社会,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写下来。
生:头发……眼睛……嘴唇……脸上……衣服上……
生:他光着双脚,……手……头上……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
点评:此做法,做到了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意思,体悟了词语的言语意象。但就止于此仍不够:联系语境不够;学生“在场”不够。没有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开掘和引领。
案例三:
师:(板书:饱经风霜)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饱经风霜”的人?
师:谁能用自己话的说说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颧骨很高,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皱纹。
师:是的,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他的脸又黑又瘦,头发乱蓬蓬的……
师:没错,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透过这张脸,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他的家里很穷,估计揭不开锅了。
生:他的身体有病,营养不良。
师:就是因为家里穷,他才在这大冷天里赤着脚拉黄包车,脚板也被玻璃片刺破了。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办?
(生踊跃发言)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鲁迅又是怎样对待这个拉黄包车车夫的呢?
刚才这个片段是一个感性教学词语的例子,大家回想一下这个过程,,有体验,有想象,有形象,有情感,有感悟,有运用。学生正式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熔化为了学生的血肉、升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词语教学的几个方法:
1.唤醒表象,感悟词语的形象
2.回归语境,感悟词语的丰富
3、链接生活,触摸词语的情感
4、依托文本,拓展词语的广度
六、关于对话
我今天想说的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对话。看一个老师是否有水平,有机智,看的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能力。王嵩舟老师说:对话的基本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倾听——理解——应对。对话的本质内涵是什么?是理解。只有你试图理解学生的言说、朗读、表现、行为方式,你才有可能找到跟学生的对话支点。最后才是应对。什么叫对话?又来无回不叫对话,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一个对话来回就解决了,这不叫对话。
对话是一种心灵的抚慰。举个例子:
一位老师上《做一片美的叶子》,课文行将结束的时候,他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因为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老师呢,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对这个练习,学生表现的非常活跃,讲的也非常好。一个孩子说:班级把同学们结为一个整体,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老师接话头:好。一个好字,这是对话。又一个说了:工厂把工人结为一个整体,如果工厂倒闭了,工人就下岗了,就没有自己的位置了。老师说:很有现实意义。第三个孩子说:中国把五十六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又有人说:地球把所有的国家结为一个整体,但美国为什么不让伊拉克有字节的位置?你注意听:老师怎么应对?这是个对话,你要把注意力按在对话这个维度上。老师说了两句话,第一句:问的好、第二句: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哪。你瞧,这就把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给悬置起来了,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好,最后一个学生说了:是个女孩儿,更精彩的对话出现了。他说:家把爸爸妈妈孩子结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家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爸我妈离婚了,谁也不愿意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我很难过。孩子这么说完,就这么傻傻的站在那儿,教室里十分安静。怎么办,看老师。有时一堂课的成败就在这个拐点上,处理好了,满堂生辉,处理不好,前功尽弃。只见老师走到这个学生跟前,把女孩搂在怀里。说:孩子不要难过,老师给你讲个故事:有一种小动物叫珍珠贝,这种贝类,如果有沙子什么的跑进里面去,他会把他们包起来,最后变成一颗珍珠。孩子,不要难过,用自己的善良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波折与困难,这样你的内心就会长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这番应对,既有肢体语言又有自然语言。精彩。
对话要讲究节奏。如果一个呆板的老师与学生对话,那就会学生说一句,老师说一句,缺乏轻重缓急之分。聪明的老师呢,就是,学生说一句我说一句,学生接着说,我就不说,并不是一一应对,这样对话就有节奏,密的时候风都透不过,疏的时候马也可以跑过去。
对话的多向度敞开。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站起来读课文,读完了,你得有个交待是不是?怎么应对呢?
第一,我们可以针对他的学习状态来展开。你可以说: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冲这一点,我就要表扬你。
第二,针对学习的方法展开。‘哎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啊。
第三,针对学习质量展开。那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的这样通顺,这样字正腔圆,可见平时基本功扎实
第四,针对学习内容展开。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也听到了作者的深深自责,你真的读懂了。
第五,针对思维方式展开。你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你的读,与小a不同,与小b不同,你的读思念中饱含着感激之情。
第六,针对情感体验展开。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呀,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在向母亲倾诉呀。
第七,针对思想认知的敞开。经你这么一读,这段文字的意思就全明白了,不需要再说什么了。所以,有了疑问,还是要读书呀
第八,针对话语的表达敞开。你的声音太有魅力了,那么浑厚有底气,简直就是小赵忠祥呀。
第九,针对动态的变化展开。听得出,你在努力,你在一点点进步。更第一次朗读相比,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第十,针对语文知识的敞开。注意,你想强调哪层意思,你就重读哪个词语,试试看,这样读,有没有这样的效果。
第十一,针对文化背景的敞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孩子说真的,这段话的朗读,我应该向你学习。
第十二,针对学习要求敞开。同学们,读使我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方法,古人说,读书要做的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今天完全做到了这个要求。
总之,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我们的教学要想扎实,就要从文本细读,抓词句教学,渗透倾注情感,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特体验,才能焕发出他独特的光彩。
阅读全文(456) | 回复(11)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