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艺术培训
所谓“朗”,意思是大声读。所谓“诵”,意思是诵读,或背诵。
纪老师一天的辅导是从朗诵的系统知识方面给予培训,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个方面:
其一,朗诵艺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朗诵是需要“练功”的,因为气息的运动,声音的响亮,必须落实到唇舌的喷弹力度上,才能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纪老师讲授的几种锻炼唇舌的小窍门可见其用功之勤。
1.口的开合练习
张嘴像打哈欠(打槽牙,挺软腭),闭嘴如啃苹果(送下巴)。开口的动作要柔和,两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松,舌自然平放。经常做这个练习,可以克服口腔开度的问题。
2. 咀嚼练习
张口咀嚼和闭口咀嚼结合练习,舌自然平放。练习时反复做。
3.双唇练习
双唇闭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及左右转圈。
双唇打响。
4、舌头练习
舌尖顶下齿,舌面逐渐上翘。
舌尖在口内左右顶口腔壁,在门牙上下转圈。
舌尖伸出口外向前伸,向左右、向上下伸。
舌在口腔内左右立起。
舌尖的弹练,弹硬腭、弹口唇。
舌尖与上齿龈接触打响。
舌根与软腭接触打响。
由于我们每天都需要用说话来进行我们的工作,所以能用吐字如珠的圆润动听的语音吸引孩子们是很重要的。于是我们积极地跟随纪老师一起练习,一会就累了,有的动作还做不出。以后慢慢体会。
其二,对作品要有自己真情的感受。
当然大家都知道要想朗诵好作品就要首先有自己对文字的深切感受,感知于外,受之于心,不然就读不出情感,读不出味道。但是听了纪老师的讲座,才知道感受是系统地分为几个方面的。
第一,形象感受
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首先取决于作品文字语言的形象性,我们下面分别予以简单说明
a:视觉
从作品中的文字语言中“看到”描写叙述的对象是一种非直观的视觉想象或内心观察,必须把作品中的描写浮现在眼前,正是刘勰所谓“视通万里”。
比如朱自清的《春》
瞧去,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听觉
从文字作品中描写叙述中“听到”某些声音,属于听觉想象,由此而能使朗读者获得听觉感受。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另外一个例子:
一阵狂风卷过,寒风阵阵袭来,伫立在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屋顶上响起了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上。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倾听那屋瓦上的响声,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中时大时小,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过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般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时节,不该出现雷声呀?难道是敌人在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么?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心激动的冒出了汗水,他忽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
先是哗哗的声音,在听中判断,不是暴雨是冰雹,接着听到轰鸣,不是雷声不是爆炸声是炮声。事实上我们耳畔什么声音也没有,完全是“哗哗”,“击打在人们心上”“冰雹”“轰鸣”“喊着”等词语传达给我们的形象,从中感受到具体的声音。
C:嗅觉
关于嗅觉的描写我们要用嗅觉想象加以感受气味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善于在想象中辨别。比如: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风里带来些新翻得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d:味觉
人们从词语中获得的味觉刺激是古已有之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望梅止渴”的故事。士兵们没有看到梅子,只是听到曹孟德说前面就是梅林,口腔里便产生了酸的味觉,唾液分泌出来,缓和了口干舌燥的苦况。
e:触觉
触觉是指当外界刺激使身体个部分的神经末梢产生“冷热”“软硬”“平滑”“刺痛”等感觉是的状况,由文字语言引起的触觉想象在朗读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例: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向母亲的手抚摸你”(柔柔软软,很舒服的感觉。)“树叶子也绿的发亮,小草也青的逼你的眼”(颜色带给人视觉上的刺激)。“风轻悄悄地,草软绵绵的。”
f:时间觉空间觉
对于时间,空间的知觉,在感受中十分重要,“思接千载”是时间想象,“视通万里”是空间想象,统称为时空想象。比如我们从小听老人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山……”当“很久很久以前”从声音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声调是拖长的,声音是虚幻的,仿佛将我们带入一个遥远的岁月。
听完了这段讲座我不禁想,我们语文教师知道朗读有时候会感觉无从下手,总是一味地说“读出感情来”,其实那些看起来没有强烈感情的语句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这份“感情”,就是把文字中体会到的丰富的感觉用语气语调再现出来。在读“听觉”那个部分的例句时,有个二十出头的美女读得我们都沉浸其中情绪起伏,陶醉而羡慕!露一手,就让我们知道不普通。后来了解,她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幼儿园的主任,而且还做主持人。懂朗诵艺术的年轻女子,真有魅力呀!
其三,朗诵中的停连。
停连是指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声音的中断与联系。看来是很简单的,但是停连在朗读中是有多种方式的,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段选择合适的方式。
1、落停:在一个完整的意思讲完后的句尾处落停,时间较长有结束感。
2、扬停:用在一个意思没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的地方或句中无标点处。停顿时间较短,停时声停但气不断意不断。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你家里休养,敌机来了,你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3、直连:一般用于有标点符号而内容又联系紧密的地方。特点是顺势连带不漏痕迹。
在进行河流科考时都会带上大比例的地图,如五万分之--三万分之一--万分之一。
4、曲连:这种方式的感觉是似停非停,达到声断意连环环向前的效果。
如: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长春,李克强等。
其他的朗诵技巧纪老师也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解,比如眼神,身段,手势,服装等,还有后来的李院长和张教授的授课,都让大家受益匪浅。再加上有精彩的朗诵示范,真是一堂朗诵艺术的盛宴呀!沉醉,享受!爱上朗诵,会让工作中的我们更加精彩;爱上朗诵,会让生活中的我们更能享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