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洲杀害同学王博案的反思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案件:
周洲和王博在大学里是同班同学,两人关系很好。毕业工作后,两人还经常见面,也会经常在一起吃饭。周洲家境不如王博,而每次饭后王博总是抢着买单,周洲认为他是在故意炫富,但王博万万没有想到,周洲会非常在意这件事,并心生嫉妒。强烈的嫉妒心让周洲心理扭曲,最终残忍地杀害了王博。
2013年4月25日 ,周洲因犯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案件发生的后果是什么?第一,从双方的角度来观察,这次案件的发生给两个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周洲的家人会感到对这个孩子的愤恨、失望以及恨铁不成钢。同时也会从内心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认为都是自己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误,没有把这个孩子培养好。而被害人王博的家人,对周洲的此举动感到极其愤怒,全部都是因为他的过错,让自己的孩子命丧黄泉。第二,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这件事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和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现实是什么,发生的结果都是人潜意识想要的。
其次,再来分析一下周洲杀人的原因是什么?一是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结果。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24岁的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无法自控,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事后竟然如此冷静的分尸灭迹,对警察的调查表示不知情。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心理极度扭曲,冷漠的人。二是由于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造成的影响,一个在贫穷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从心理上感受到的是被其他人看不起,被社会所排斥,从而产生了一种无助无奈的孤独感,由此引申到对周围人和社会的愤怒。其实,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只要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有足够的安全感,就会成长成一个身心健康,对社会充满爱和遵守社会规则的人。他的父母应该做一下反思。第三,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当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时,很多年轻人会产生焦虑和无助感。这种感觉长期积压而得不到释放时,会对社会和周围的人从内心当中产生愤怒的情绪,当无法自控时,犯罪行为就不受约束的,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大多数人在此都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被杀的是王博而不是别人呢?
王博相对周洲来说家庭条件是较为优越的,后来找到工作也不错。表面看起来,他在帮助周洲,但周洲感受到的是被看不起,由此引起了对他的愤怒。如果王博真想帮助周洲,一定要问问周洲想要什么,需要怎样的帮助。当一个人感到被尊重时,心里是舒服的。但王博对周洲的帮助是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那里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所以,在我们帮助别人时,要先问问是对方的需要,还是自己的需要,不要自找苦吃。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该怎样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呢?
首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果周洲在感到心理不舒服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及时使情绪得到疏导,从内心当中就不会积压很多消极情绪,也就避免了杀人行为发生了。其次,不健康的心理,不是即刻发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积压的。特别是儿童时期的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作为父母要从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当孩子有情绪时,让他们及时的发泄出来,这样就不会造成积压,也不会因消极情绪在无法自控的情况下因为某种事件而瞬间爆发出来。如果父母不具备解读自家孩子心灵密码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可以求助一些专业的儿童心理机构。比如我们的儿童自由绘画乐园,不但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得以合理的发泄,还可以激发出孩子与生俱来的一些潜能。为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充满爱心,对社会有用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李凌云 图: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周洲杀害同学王博案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