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反思植树问题反思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植树问题反思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我有幸代表学校去大柳树小学参加两校交流活动,要去给那里的四年级孩子讲一节课。本来没觉得什么,但当我们坐在颠簸的车上,绕过一座又一座山的时候,我的心开始沉,这是在哪呀?难道开平还有这么偏远的学校吗?我们行车40分钟来到了一座山脚下,很远就能看到山头上有一座这一路上最好的建筑,隐隐约约能看到有红旗飘动,只听的随车的人说:“到了,上去这个坡就是大柳树小学了。”此时,心里竟然踏实些了,因为我知道虽然这里如此偏僻,但是还是重视教育的。
第一节课是二年级 宋 老师讲,我先听他讲课,也是想了解一下这里的学生。不谦虚的说这里的孩子在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上都和我们学校的孩子差很多。本来是想听一半就去和四年级的孩子见见面,可是后来一想,根据这里的条件 和宋 老师这班学生的水平我能断定孩子们肯定是不能和城里的孩子比了。我又不是参赛,是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倾其所有也要把今天要教授的知识让孩子们学会。说实话,后半堂课,我都没认真听,而是在预设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状况,我应该怎么解决。为了避免一些地方孩子们听不懂我要做哪些铺垫。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驾驭好课堂。有了这些思考,我在上课前已经有信心上好这节课了。
我讲的这节课是四年级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部分对学生们来说本来就不是很容易,更何况是还差两个月才学习,再加上这里孩子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我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下面就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孩子喜闻乐见的教学环节。例如:自主学习、互动合作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
2、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交流等活动,既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又逐步形成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3、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从而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每一环节都紧扣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有目的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学得有趣,同时,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4、本课的练习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达标测评”前面两题,我安排学生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如上楼梯、排队、敲钟、锯木头等,所以在后面的提高练习中,我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进题目中,让学生拓宽视野,解决生活中不同现象的“植树问题”。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课堂容量较大。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植树问题这一模式。有时候做一件过程是让人觉得很烦,但是结果是美好的。这次到大柳树讲课,我觉得我真的是实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那种课堂效果。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感谢大柳树的领导和孩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植树问题反思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