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课题 质数和合数
研读教材内容 定位教学目标
1.教材呈现的知识点;2.本课内容在单元及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及前后知识的联系;3.体现与生活联系的内容;4.学生能力的培养点和情感的培养点。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揣摩编者意图 定位教学重点
1. 教材的呈现方式,它们之间的联系;2.教材每一部分的编写意图;3.结合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本例让学生运用质数的概念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学生通过此例可以学会找质数的一般方法“筛法”,即划掉每个质数的所有倍数(它本身除外),剩下的都是质数。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分析实际学情 定位教学难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2.学生可能存在的兴趣点、质疑点;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可以先复习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会自觉地把这些数分成三类:只有因数1的;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其他因数的。在分类的基础上,再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说明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叫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生掌握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以后,教师可以出示几个数,让学生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分别写出几个质数和几个合数。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策略的选择
1.整体的教学策略;2.突出重点的策略;3.突破难点的策略。
教材首先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全部因数,然后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给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同时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以加深学生对某些特殊数的认识。
学案设计过程 二次备课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问:(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问: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问: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问: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问: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问: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问: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问: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问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问:那你们认为“ 1” 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问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问: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问:这表从哪来呢?
(教问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