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有感 吴畏
远一:用理论指导实践
今天我第一次从郭荣老师那听到了这样的提法:语文教学要实现从重内容轻形式到重形式轻内容的转变。她《碧螺春》一课也很好的向我们诠释了这一理念,从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到悟读概括具体的描写方法,以致体会语言的优美和韵律,可以说整堂课都在着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每个环节设计巧妙,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郭荣老师的课后汇报中,结合《碧螺春》这节课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明了怎样教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让我对课标中制定的中高段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了清楚的认识。在今天之前,我的语文教学都只是针对某一篇适合讲授写法的课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过渡连接、准确表达等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没能用这种思想意识统领所有教学。也就是说,我的语文课缺少理论指导。很多时候是凭着感觉在上课,上对了也顶多就是个歪打正着。
记得市语文教研室的张翼老师来我校调研,我讲了一节《颐和园》,这篇文章无论在谋篇布局,写作顺序,还是语言的表达都很具特点。所以课上我也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感知文章结构、找出过渡段,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再局部探究语言的表达。注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郭荣老师的这节《碧螺春》有相似之处,但我与郭荣老师的差距就在于它她能用课标中的理念指导每个环节,而我只是跟着感觉走,缺少理论的支撑,课上出来还是两个字——浮浅。
远二:师生相融
第一次听郭荣讲现场课,不免关注的仔细些。因为我自身在讲课时存在老师与学生不能相融的问题,所以我留意了郭荣。她上课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她能用眼神与每个孩子对话,而不是只关注到发言的人;每一次提问她总会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说出答案,而不是自己;她语言质朴,像是在和学生聊天,而不是一板一眼。这些,我远不如她。
远三:精彩有痕,教育无痕
完成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而将任务完成得毫无痕迹,却是一种境界。于有痕处觅无痕,于无痕处见有痕,这是郭荣老师的教学魅力。我与郭荣老师相比,虽然能比较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但远不如郭荣这样能巧妙的采取教学策略,了无痕迹地实施教学。同时我也缺乏她大胆的取舍精神,致使课堂效率不高。
归根结底,还是我的课堂目标意识不强。总之,听人课,析人言,清我心。只有把好舵,才能行好船。受益了。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
- 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