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古诗三首

1. 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背诵三首诗。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从《湖上杂诗》中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
重难点分析:
l 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l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互助启发下,能够投入积极而深入的思索之中。《牧童》、《稚子弄冰》两首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课前准备:
1. 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诵读学生积累的古诗,走进儿童生活,了解诗歌作者情况。
(一)诵读自己会背的描述儿童生活的古诗,并简单描述从中感受到的童年的快乐和无忧。
(二)介绍诗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件出示相关诗人资料
1. 了解吕岩与八仙的传说,从中感受他的心境和人生观点。
2. 了解袁枚的经历,结合他的古诗《所见》感受他对儿童生活的细致描写。
3. 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故事,了解杨万里的诗歌特色,感受他的文字的优美。
二、初读古诗,描述诗歌中的情景。
(一)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正音,尤其注意“蓑”、“磬”、“葛”的读音。
(二)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三)交流古诗的大意。
(四)自由朗读古诗,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呈现的情景,把诗歌的语言化为同样优美的散文诗化的句子。
(五)指名配乐朗读,想象画面。课件播放钢琴曲《童年》
三、品读《牧童》,感情诵读古诗,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
(一)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儿童生活快乐无忧?
(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古诗
1. 从“六七里”感受原野的空旷,从“铺”字感受草木的茂盛。
2. 从“弄”字感受儿童吹笛时的自在,并想象儿童吹笛时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从“卧”字感受儿童生活的无拘无束。
4. 教师介绍吕岩的经历:遭遇战乱,生活颠沛流离,后入山学道。学生了解他写这首诗的原因。
(三)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情景,并在描述的悠闲自在的情境中互相引导朗读。
(四)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诗句中的牧童。
第二课时
一、品读《稚子弄冰》,感情诵读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
(一)学生自读古诗,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
(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
1. 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2. 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 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铮”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 关于“玻璃”、“玉磬”、“银铮”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二、对比阅读,自学《湖上杂诗》。
(一)结合《牧童》、《稚子弄冰》两首诗,补充儿童生活的诗句,如叶绍翁《夜书所见》、胡令能《小儿垂钓》、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白居易《池上》,感受童年的趣味。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生自由朗读《湖上杂诗》,对比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思考: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感受?
(三)抓住“不羡神仙羡少年”一句,体会诗人对青春的渴盼和心底的惆怅。课件出示古诗
(四)感情朗读全诗,并练习背诵,同时对比朗读《牧童》和《稚子弄冰》,从朗读中感受童年的美好和可贵。
三、拓展延伸,改写古诗。
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首古诗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恰当想象。课件出示改写提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古诗三首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