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1、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能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
3、养成带着读文章良好的学习习惯。
4、理解“永生”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梳理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永生的眼睛》,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单的语言完成下表。
时间捐献者期间(前/后)发生的事琳达的表现
1965年母亲母亲去世、父亲平静、决定……无法理解 哭喊 痛苦
1980年(六年)
1986、4、11
两周后
又三周后
本文是按 顺序写的。
2、学生汇报。(梳理文章的脉络)
二、读文解疑
1、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可能会出现A、为什么说是永生的眼睛?
B、母女俩的反映为何天壤之别?
C、父亲的那番话为什么会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做出标记。
3、指名汇报。
(1)先解决问题C。
·出示“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有意义的死”,请一名同学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听他父亲的话你有什么收获?
(理解出能够帮助别人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死)
·这时父亲的表现是(平静板书)。而女儿的此时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哭喊)
·出示女儿的话,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读出读出女儿的愤恨。(这种不理解是来自于对母亲的爱。)
·由父女对母亲爱的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父亲不仅爱母亲也爱别人,而琳达只爱自己的母亲。(体会父母那无私奉献的大爱,琳达的爱是小爱)
·由此解决父亲的话给我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
(2)我与父亲之间在母亲捐献角膜的问题上态度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课文中还有一处那就是我们同学提的第二个问题。
·我和温迪都分别是什么表现?(哭喊、骄傲)
·由于我是首次听到,而温迪则在家庭当中耳濡目染了家庭成员对此类问题的讨论,也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可以让学生观察文章中的插图来理解)
·体会这里的骄傲一词,他在为谁而感到骄傲?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了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什么?
(体会父亲留下的还有那永远关爱别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
(3)那你明白了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吗?
读信,学生谈自己的体会。(美丽的含义)
“温迪手中的笔不停地挥动着”谈永生。
三、情感升华
捐献眼角膜的善举是有限的,但是留给人们爱却是无止境的,正是这样的无私的大爱照亮那些黑暗的角落,也是它让我们看到人世间的美好。下面让我们欣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感人事例。
放录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在施工组织总设计的指导下,由直接组织施工的单位根据()来编制的。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