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良好的班心理气氛
一、 引爱
爱是个体主探究某种事物的了倾向,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当学生在了感爱的事物或从事感爱的活动时,可以保持稳定集中的注意、进行清晰全面的感知、引起浮想联翩的想象和主深入的思,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研究发现,浓厚的学习爱不仅会给智能“锦上添花”,既发挥智能的主作用,同时还会给智能“雪中送炭”,弥补智能不足。不难看出,学生在爱指引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十分强调爱在班中的重要性,并极力反对那种“无趣”的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摧残。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爱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国明代学者王守仁将不顾学生爱的教学比喻成“鞭挞绳缚,若待扣囚”等。这些充分说明引学生学习爱的重要性。
二、 鼓励成功
每个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体现为成功需要。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产生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成功行为的正强化。在班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检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加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三、 寓教于乐
如何改变教学形式,使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嬉戏、娱乐活动中接受教育,一直是古今中外崇尚乐学教学的人所努力寻求解决的课题。当我们能将一些本来在学生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教育,赋予某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时,便能使学生因教学活动适应他们娱乐需要而欢“心”,从而改变对学校教学活动的态度,提高学习的主性。例如,在各层次外语教学中,都可以通过唱外语歌,组织情景对话、排练短剧、小品等游戏和活动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在此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习,必然是乐学不疲,事半功倍。
四、 教师与学生和谐
古语说:尊其师、重其道;亲共师,信其道。这说明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重,一个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常常是良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直接体现。心理学家威索尔曾通过分析老师的语言来分析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而分析课堂心理气氛。他发现,当老师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时,大多会使用以下语言:鼓励、赞许学生或支持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疑问。当老师倾向于以老师为中心时,大多会使以下语言:使学生接受意见或劝告,如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所用的语言或质询;批评学生的过失,否定或讽刺学生的错误:教师为维护自己的立场,贯彻自己的主张所用的语言。威索尔发现,当教师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并使用相应语言时,教师与学生关系较差。正因为这样,老师在班中,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事实证明,一个良好的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建立,是实施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这种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总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好班的心理气氛的营造,注重教育、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教育时渗透心理教育,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如何营造良好的班心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