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专业
“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风波,看似小事一桩,实质上对中国形象的伤害是巨大的。尤其国内一些媒体报道和评论传回日本后,给一些历来喜欢黑中国的日本媒体和论坛提供了新鲜谈资,日本网民更是骂声不绝。我在日本就看到,有些媒体前几天一直在炒作这件事,还郑重其事地分析了中国游客为何道德低下,并严重担忧2020年东京奥运会“会被缺乏礼仪和道德的外国游客破坏”。
糟糕的是,即使如今已经真相大白,不实传闻造成的恶劣影响也难以消除。在日文雅虎网站搜索相关话题,很多媒体只在前几天报道了“中国游客京都碰瓷”的传闻,对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6日发布的致歉信则鲜有报道。国内也是如此,之前有数万网友转发“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的传闻,相关辟谣信息却无人问津。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涉事老人在京都旅游时确实受了伤,“碰瓷”一说纯属子虚乌有,而且这件事并非发生在国庆黄金周期间,而是今年8月的一则旧闻。这些令人唏嘘的真相,不得不让人反思某些媒体报道在“抢新闻”中不专业的表现。
事实上,一开始就有懂日语的网友指出,网传那份通告中有多处语法错误,真实性值得怀疑;也有网友提醒,发布通告的“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并非官方机构,只是一个由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民间团体。如果媒体秉持客观、中立的原则进行核实,并不难发现该传闻的问题。然而,相关媒体为了抢所谓的“独家新闻”,连核心当事人都没采访到,就草率地宣布传闻属实,实在不严谨。
本该严谨准确客观的专业媒体报道,为何会被反转新闻“打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每年国庆黄金周都会涌现很多关于“中国游客素质差”的报道,有些媒体是事先预设了一个结论,再去找新的案例。当网上出现“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的线索,有些媒体人很自然地将它当成了一个很抓眼球的新噱头,迫不及待地抛出,而缺少必要的核实求证。这种不专业的报道,无疑会损伤媒体公信力,也会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污点。
除了专业层面的反思,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媒体对涉及中国的争议性话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认识到舆论也是软实力较量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的是,国外有些个人和媒体对中国是持有偏见的,他们看待中国问题的视角未必客观。如果我们自己的媒体放弃独立思考,跟着一些境外舆论起哄,加入到“抹黑”中国形象的舆论合唱,最终可能会被利用。
我这几年常驻日本的一个感受是,有些关于中国的负面题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虽然每次的话题不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都是说中国人素质不高、中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日本则各方面都特别好。比如,日本媒体经常会报道中国人如何不文明,甚至有些报道明显居心不良。与“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类似,今年6月的“中国游客在日本奈良锯鹿角”传闻也曾反转。
一些日本人和部分日本媒体喜欢给中国“泼脏水”,原因很复杂。虽然中国游客赴日旅游极大振兴了日本低迷的消费,但面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曾被自己看不起的中国人在日本大把花钱,一部分日本人心里并不悦,所以有些日本媒体热衷于抹黑中国游客,进而抹黑中国来取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并为一些势力遏制围堵中国造势。对于这种复杂的现实,中国媒体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轻易被左右。
对中国游客确实存在的缺点,媒体呼吁改进无可厚非,但中国媒体不能一味地从日本媒体的心态出发,甚至表现得很希望看中国“出丑”一样。特别是主流媒体,在涉及国家形象的报道上更要谨慎。如今,祇园南侧地区协议会已公开致歉,但是需要道歉的,似乎并不止这个捕风捉影的协议会,还有某些听风就是雨的媒体。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要推动和督促本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制度,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参与管理的力度
- 科研成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创新性、()、()。
-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开术论文间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 5-6岁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 教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技术可主要归纳为()、动作和()三个方面。
- 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