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开篇之作,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继《杨氏之子》后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虽然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具有结合注释理解大意的能力。但因阅读体验少,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领悟“知音”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补充资源,感受“高山流水”“知音”的真正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互相欣赏,彼此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借助多媒体,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一)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需要教师采用谈话、读书指导和直观演示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选择在多媒体环境下授课。
(二)教学过程及整合点
1.诗情画意,入情入境
(1)播放水墨动画,激趣导入。
课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播放一段配乐图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人们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去咏物,去抒情。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画面,想一想,它们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边忆读诗句,整个过程充满诗情画意,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沉浸于接下来的古文学习。
学生交流后,我则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诗人善于用文字抒发情怀,画家用丹青挥洒情致,那么音乐家呢?”毋庸置疑,自是音乐。这样师与生的交流为下文体会俞伯牙寄情于音乐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奠定基础。
(2)解决疑难,读通课文。
接着我出示“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一身长袍,羽扇纶巾,入神弹琴的,就是晋国被誉为琴仙的——俞伯牙(板书);这位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凝神听琴的,就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学生初次结识古文中的两位主人公,不免对人物形象充满好奇。此环节利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对人物样貌、身份、国家具有形象的感知,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
学生齐读课题后,我从课题入手,先指导学生理解何为“绝弦”,继而理解“伯牙绝弦”之意。引发思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有些词难理解不好读,所以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文,且提醒学生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难读的句子要反复读。检查朗读环节,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教师适时点拨,渗透学好古文的方法,做到读通读顺读好古文。
例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句话学生不容易读出古文的韵味,于是我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感叹词“哉和兮”,如:通过注释我们了解到哉和兮都是感叹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读的时候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延长,古文的韵味就出来了。不信谁来试试。在这样具体的指导下,相信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被点燃,同时还会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此外还有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其中,“谓”字难理解,且没有注释,是向学生渗透学习古文方法的契机。于是我利用大屏幕出示“谓”字在工具书中的三种解释,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让学生选一选“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学习古文遇到不理解的词,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要学会利用工具书,选择正确词义。相比于现场查阅工具书做到了省时,同时更着力于训练学生依具体语境选择字义的能力。
解决了难读的句子,教师则会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享受朗读的乐趣,为背诵课文奠定基础。
⒉析文品词,感受知音文化
读通难读的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只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步——感知。接下来我继续抓住重点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感受伯牙与子期是怎样的心有灵犀,堪称知音。我充分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伯牙的善鼓,子期的善听。伴着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教师引道: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展开丰富的想象,情浸于音乐,而感于千姿百态的高山。让“峨峨”这样的词语不只局限于注释中的高大,文字于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将言、形、情融为一体,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和记忆。
“洋洋兮若江河”教法同上。只是音乐播放流水片段。
⒊拓展想象,句式训练
接着我从语言训练出发,以发展思维为基础,使发展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在拓展想象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情景呢?此时单凭谈话法让学生展开想象,可能造成思维空白。而利用多媒体播放配有音乐的画面,可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由图到文字的转换,打开想象的空间。接着再让学生把想到的“杨柳依依、波光粼粼”等送进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感受二人是怎样的心心相印。这样将直观的画面、轻柔的音乐、富有情致的文字巧妙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对文言文语感的形成。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然而必得的仅仅是琴声吗?因为有了课始的铺垫,学生能想到钟子期听出了伯牙内心如泰山、江河般的志向和胸怀。教师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的句式特点,领悟高山流水,伯牙子期是知音的代表。
⒋旁征博引,了解友情
最后旁征博引环节的设计,立足于教学大纲倡导的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扩大阅读面的原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一是展示《伯牙绝弦》在三百多年后,五百多年后,一千多年后,两千多年后,都有文字记载,流传至今。让学生感受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知音文化令人崇尚,激发学生传承知音文化的愿望。同时也向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友情的古诗和诗词,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加强课外阅读。
相关推荐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下列属于多乐章结构的乐曲体裁是( )。
- 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
- 下列属于多乐章结构的乐曲体裁是( )。
- 以下哪项不属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
- 学校运动会即将开始,郝老师上了“学校运动会海报设计”课,他将学生分组上网搜索各种海摄作参考,用数码相机拍摄校园标志性景观
-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教育改革的原点是()。
-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价功能主要体现为( )。
- 结构主义语言学说产生以前,最有影响的外语教学法是()。
- 内蒙古自治区“七五”普法规划中要求在中小学设立法律知识课程并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法律知识课每周不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