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贾静
师: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米、分米、厘米。
教师随答板书。
师:你们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一边比划,一边自言自语。
师:用尺子你们能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吗?想量什么就量什么。
师:(等学生量了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困难吗?
生1:我量的是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生2:我量的是自动铅笔的长,12厘米多一些。
……
师:能精确地说出量的结果吗?
许多学生摇了摇头。
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
生:老师,那有没有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
师:(激情饱满地)有。(教师随即板书:毫米。)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
师:(把尺子放在投影仪上)仔细观察,尺子上有什么?
生1:有厘米刻度线。
生2:厘米刻度线之间还有许多小格。
……
师: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师:你能比划出1毫米吗?
学生相互比划。
师:请大家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
生1:帽沿的厚度。
生2:硬币的厚度。
……
师:你们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师:你觉得1厘米等于几毫米呢?
生1: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所以我猜1厘米=10毫米。
生2:在直尺上数的。
……
教师随答板书:1厘米=10毫米。
反思:
教学片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变被动为主动。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因而变得盲从依附,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
二、变传授为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始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的、安全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通过各种手段自主探索数学知识,进而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感受了1毫米的实际含义,发现了1厘米=10毫米,还领悟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更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与快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