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长树上”得高分——教育本就应该多元化“西瓜长树上”得高分——教育本就应该多元化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西瓜长树上”得高分——教育本就应该多元化

“西瓜长树上”得高分——教育本就应该多元化
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标题是“我爱家乡的西瓜树”,第一句就是“我们家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作文的结尾老师批注:西瓜不长在树上,这无疑是一篇缺乏相关常识的作文,但是,老师却给了24分的高分(满分30分)理由是:三年级是作文起步期,应以鼓励为主,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很多人在讨论老师给与常识相悖的作文高分,是否正确?
其实,单纯地以对、错来判断学生的作文太过片面,我们也不应该把问题聚焦在“学生的常识性”和“想象力”哪个更重要上,这两种观点在我看来都有失偏颇。不否认目前西瓜确实长在地上而非结在树上,但谁又敢保证将来西瓜不会像苹果一样挂在树上让人采摘呢?现在我们手中的平板电脑、手机,各种便利生活的新生事物,在未出现之前也有很多质疑,但就是因为一些人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将不可能变为了现实,所以,没有不可能,只有想不到。
没有想象力创造力做支撑,永远种不出长在树上的西瓜,永远不会有新奇的商品便捷人们。
这位老师用开放性的眼光,给这个看来有明显常识错误的学生高分,她在评语中还提醒了学生西瓜目前真实的生长环境,这位老师是明智的,如果她还能告诉孩子,将来通过农业科学家的努力,通过你们这一辈人的努力,西瓜长在树上等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都是会得到实现的。这样说,既能保护学生写作思路的发散性,又能在常识性问题上给予点拨。虽然很多教育工作者正在从保守传统的教育思路中加入新鲜教育理念,但目前依然有很多教育者用守田的姿态维持亘古不变的思维。我们为有一位保护学生想象力的优秀老师而感到欣慰,但也要看到在这令人欣慰的教育者背后,有十位甚至更多固执己见,带有浓厚的应试教育特征的老师。
因为缺乏。怀着无奈悲哀的心情,我想说,我们的孩子在封建社会遗留的八股文下,一代一代,离思想、行动的自由越来越近,但因为之前落得太远,还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的鼎力帮助,才能让孩子摆脱思想禁锢,在理性和想象恰如其分的揉合下,提升自我价值,提高社会价值。
如何将理性与想象这两个性质相反的能力在孩子身上以适当的状态体现出来,这就是个教育问题。老师既要鼓励孩子在练笔时,注重对自我亲身经历的事物进行描写,由于真正碰触过、感受过、认知过,孩子写出的文章才会对细节处理得更圆润详细,对语言的把握更恰当并且包含真实情感,更容易打动他人,也更进一步锻炼了写作能力;同时也要给孩子发挥自我想象力的空间,可以让孩子自我设定主题自由发挥描述。在孩子进行实物和亲身经历语言锻炼后,对自我想象的事物会用词更多元化,描述得更生动有趣。
就拿西瓜为例,可以以《长在树上的西瓜》为主题,老师引导孩子,如果西瓜长在树上会是什么情景呢?然后孩子们就会展开想象力,“长在树上的西瓜不能长太大了,否则会坠下来!”、“长在树上的西瓜吃起来会不会有苹果味呢?”
这样的想象力多么令人欣喜啊。我们的孩子不能脱离现实成长,也不能亦步亦趋跟着现实成长,把握现有的基本知识是开发新事物的前提。可以说想象力就是在现有知识的土壤上开出的鲜花,土壤和鲜花孰重孰轻,没人会无聊地去辩论这样的问题,孩子也一样,知识和想象力同等重要,教育既不能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也不能是顺从的书智障者。
教育应该多元化,什么样的教育成就什么样的孩子,只有教育体系整体素质提升了,我们的后代素质能力才能提升,我们的国家才更加繁荣富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把人的培养看成重中之重,意识到这个关键,孩子才有希望,未来才有希望。西瓜也许真会长在树上,但我更希望的是我们的孩子在良好的教育坏境中,实现每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的梦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西瓜长树上”得高分——教育本就应该多元化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