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认识角》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由学生熟悉的实物“书本、钟表、扇子”抽象出角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找一找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一、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现学生认识的平面图形,由三角形的图形转换到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并提出要求:“在自己摆好的图形里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后看看桌面上的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最后课件演示学生认识的平面图形中又添加了一位新成员——角,由旧知过渡到新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的知识体系。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数学中比较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的学习不再觉得枯燥秋乏味。运用课件演示从观察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并利用课件反复闪烁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利用了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使乏味的概念性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三、注重实践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使学生对于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一环节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学生们经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促使学生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例如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动画的演示,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从身边找角,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并进一步概括出角的特点,最后用一个符号——对勾评价学生,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里,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优化了学习过程,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探究、实现学习“再创造”的条件,开阔了学生视野,大大地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我们教师应踏踏实实地竭力探索数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构建的知识海洋里自由遨游,为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插翅添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相关推荐
-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方编制项目设计建议书的依据是()。
- 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不包括()
- 普查是普遍调查或全面调查的简称,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全体进行无一例外的逐个调查。
- 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于研究对象的特征(即研究变量)之上,从而使自然、社会等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这就是()
- 有研究者认为,增强(),减少(),或者二者结合也许是减少故意破坏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 简述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方编制项目设计建议书的依据是()。
- 科研课题因其管辖机构、经费来源以及研究内容的不同,使其形式多种多样。科研课题来源的渠道主要有()。
-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两个命题的关系?
- 探索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