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碧螺春》随感听《碧螺春》随感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听《碧螺春》随感

本周四,有幸听了我们开平名师郭荣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第26课《碧螺春》一课,内心深处深深折服于郭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及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回来后脑海中还不时浮现出清晨采茶、入夜炒茶、月夜品茶的那令人如痴如醉的画面,在郭老师动情的讲解中,江南的碧螺春就这样不知不觉入味入心,让我置身其间久久为之动情。观摩后郭老师执教的碧螺春我有这样三点感受,特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一、独特引入 激情引趣
《碧螺春》本是一篇说明性散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无非是要表达自己对茶文化的热爱,而且作者的这种情感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一读既懂,为此体会情感,不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本文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很有特色,非常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郭老师在讲课伊始,从富有传奇色彩的“碧螺春的传说”引入,巧妙地引出“久负盛名”“色香味俱全”引出了此篇文章的首段好结尾段,紧接着又带领孩子用精练的语言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碧螺春,使整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觉内容紧凑,使整篇文章也显得结构非常清晰、完整。可以这样说,郭老师在讲课伊始带领孩子用心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是到了高年级段必要的篇章训练要求。在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她还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认识到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概括,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这样的谋篇布局更能体现文章结构接凑,过渡自然和前后的连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紧扣词句,充分感悟
在教学“焙茶”一段时,郭老师特别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最吸引自己的语句,然后进一步组织学生交流,一步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读、想,来感受茶人焙茶的艰辛,同时也让学生充满了好奇。随后,她又以短片的形式进行播放,吸引孩子的目光,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自发为短片培新,鼓励学生配以动作进行表演,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感性的动作,以展现焙茶情景。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焙茶手劳动的艰辛,在学生演读读的基础上,郭老师还指名学生上台边朗读边表演,这时孩子有了初步的“体验”,所以轻而易举地体会到焙茶手娴熟的技艺和碧螺春茶的工艺特点,由此对付出辛勤劳动的焙茶手产生了无限的敬意。在此处教学时,我觉得郭老师巧妙地把读、听、看、练、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与文本亲密地接触,进行多方位的语感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江南美丽的风光与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三、感悟茶香,品中陶醉
我们都知道碧螺春的韵味要靠“品”才能“味”出来。为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郭老师让学生一次次深入文章,从字里行间去品味碧螺春的芳香。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过后,学生逐渐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到了茶的色与形。为了让他们真实地享受到碧螺春的芳香,郭老师此时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了朋友相聚品茶谈心的情境,同时让学生在舒缓的乐曲声中泡上一杯碧螺春,进行品味。于是,在细细观赏旋转下沉的茶叶中,在深深呼吸扑鼻而来的茶香中,在慢慢品尝清新爽人的茶味中,学生尽情地享受着品茶的舒适、惬意,整个课堂是那么和谐、轻松、愉悦!有了品茶的亲身体验,再进行交流心得,学生各个滔滔不绝,深深地陶醉在碧螺春那独特的色、香、味、形中,让我们听者也不知不觉陶醉其间。而今那悠悠古筝曲、谧谧月下夜,缓缓长流水、氤氲茶香升……仍不时在眼前浮现。我依然如月下赏茶色,如沐茶香,如品茶形,任思绪驰骋,凭情感飞扬。有的是蒙蒙月色的沉醉,有的因浓浓友情的慰藉,当然更多的则在上下翻飞的茶叶和碧绿清澄的茶汤中与郭老师一道尽情感受着江南明媚的春光,感受着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智慧,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精深与博大的幸福。
有人说:“好课如茶,没有色素,没有香精,没有激烈的碳酸味,有的只是本本分分的阅读与感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丰富思维情感,享受审美乐趣”。在郭老师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中,我真正地感受到了那份师生共同沉醉于茶香醇厚课堂的那份飘逸与幸福!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不断向郭荣老师学习,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课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听《碧螺春》随感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