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案例分析《长城》案例分析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长城》案例分析

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城》一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式,领略祖国风光的秀丽与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长城》一课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好本节课,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写景习作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小组合作交流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情为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三、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说说对长城有哪些了解?然后教师给予补充长城修筑的时间、地点、作用等。
第二环节,围绕作者的感叹“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提出问题: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知道长城是需要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来修筑?
第三环节,学生自主学习找答案,接着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第四环节,补充来过长城的国际知名人士的感慨。来升华情感,让学生对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和长城产生一种敬仰。于是趁机让学生用情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第五环节,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补充填空。或当导游介绍长城。
四、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并举例我们到县城的距离来体会跨越几个省市的远。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课件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我先让学生抓住 “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问题设计较难,由于学生的预习没到位,对文本不很熟悉的情况下,让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似乎觉得跳跃性太大,导致学生对文本第一自然段里隐含的修筑长城的艰辛不能体会。
3、最失败的是学生在交流时,我指导得过多,再加之涉及的面也杂,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的不完整,最后的情感升华教学没能完成。比如学生在交流时,我有抓说明方法,又在抓观察的角度,还在指导从词语中去体会。课后我才后悔当初该放手让学生先充分地交流能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语句后,最后再指导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教学的层次感就清楚多了,也好让学生接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长城》案例分析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