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成全一棵树【六年级语文教案】成全一棵树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六年级语文教案】成全一棵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教学目标中生字的形和音;
2.揣度文中词句,品读人物情感, 人物形象
能力训练:
理清文章思路线索,突出全文中心思想。
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
思想情感教育:
理解 成全 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成全他人。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线索,品读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全文主旨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成全一棵树》,那么,何为成全呢?(学生作答,教师总结)《成全一棵树》到底说的是人还是树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二、诵读课文,理清思路线索:
  1.一棵树仅仅指树吗? 、 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明确:标题语意双关,既概括了情节内容,又彰显了文章主旨。一棵 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 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一个 一出生就残疾 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 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请你谈谈本文是以孩子还是母亲为第一主人公 ,并说明理由。
  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揣度文中词句,品读人物情感
1. 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明确: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如文中所述 (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第二, 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层,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第一二点,通过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而第三点实际上使用了象征的意义。如果学生着眼于题干上 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这一提示,由树及人地做一番思考,也许会有助于理解题意,更迅捷地找出答案来。
2. 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 ,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作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明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予以考虑。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孩子每天半夜起来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童子尿。以上几点,都反映了孩子坚韧的个性,但其中第三点显然最能感动急切盼他成才的母亲,隐喻着他在将来的日子里可能有的奋斗精神,这才是促使母亲作出一项重大决定的重要原因。本题的解题要点是分析、梳理、比较,找出最能体现孩子个性的事例来。
3.文中 一拐一拐 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因为什么?
明确:表面上看是对某一细节的理解,其实质是一种内涵的挖掘:反复描写能突出孩子的自强精神,表现了他坚定的意志。除了第一次的 一拐一拐 兼有交代孩子残疾体征的作用外,后三个 一拐一拐 的描写显然都是作者故意而为,而且都表现了他比常人付出的更大努力,从而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4:文中写道: 他百感交集。 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明确: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质的题目,但它仍然有着较强的规定性。联系上下文, 他 此时此刻可能产生的想法除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外,恐无其他选择。所以,虽然名曰开放性试题,答题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但大致意思是确定的。同时,又因为题干有 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 的要求,答题用第一人称也是不容置疑的。此类能力测试题在近年的中考试卷中已频频见到,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平时练习也需多加留意。
5.简要总结:母亲形象、男孩形象
  四、小结
  五、作业
板书设计
9、《成全一棵树》
又细又小 最小
枯萎 残疾
长大 上学
坚韧 自信 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六年级语文教案】成全一棵树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