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的联系。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的联系。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的联系。

(1)【◆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的联系。

【◆参考答案◆】: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首先对后人把握审美观照的特点,提供了启发。启发人们认识到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有限物象的超越。审美观照离不开具体物象,但又不受具体物象的局限,而是要伸向无限的宇宙、历史、人生。启发人们认识到,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概念的超越。或者说人们的美感往往是不能用概念来表达的。其次,对于文学艺术家认识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辨证关系,给了很大启示。艺术的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而应该否定自己,从而把艺术的整体形象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唐代皎然在《诗式》中说"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最后,这种言、象、意的理论,还为后世的"意境"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何用有限的语言去塑造虚实相生的形象,从而获得无穷的意蕴。

(2)【◆题库问题◆】:[填空题] 文化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是(),文化发生变化的外在因素是()与接触。

【◆参考答案◆】:发明;传播

(3)【◆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论白居易的文学思想。

【◆参考答案◆】:
白居易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文学要立足于现实,反映现实,为现实服务,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文学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亦即要求文学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同时要求文学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求"直书其事",要有"实录"精神。他所强调的"实录"主要指生活真实,他说"其事核而实"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他所说的"实录"有很强的政治性,他是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另外,在创作方法上,他还提出"美刺比兴"说,他所说的"美刺比兴"主要是"刺",即讽刺的意思,他非常重视诗歌的讽刺作用,甚至要求"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以上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他过分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作用,必然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对艺术形式注意不够。

(4)【◆题库问题◆】:[填空题] 公安派三袁,(),文学理论(),代表人物袁宏道

【◆参考答案◆】: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真,变,趣,奇

(5)【◆题库问题◆】:[填空题]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的精神状态。

【◆参考答案◆】:虚静

(6)【◆题库问题◆】:[单选] 教材认为:在沈德潜的诗歌理论里“性情”也是处于首要地位,但他的“性情”是指诗歌的()。
A.格调
B.思想内容
C.情景描写
D.审美情趣

【◆参考答案◆】:B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参考答案◆】:(1)苏轼继欧阳修之后,大力提倡诗文革新,要求文章具有丰富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充沛的思想感情。 (2)苏轼从强调文章内容充实的角度,提出"有意而言"的主张,"意"即指思想内容。 (3)苏轼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充分发挥其讽谕和教育功能,以便对社会人生起到疗救的作用。 (4)苏轼同时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故其现实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对纠正当时文坛的不良创作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8)【◆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批评中的分寸感主要来自()
A.认识上准确
B.态度上公允
C.表达上恰如其分
D.语言上的警策
E.结构上严密

【◆参考答案◆】:A, B, C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贵显浅”和“重机趣”

【◆参考答案◆】:
李渔提出的关于戏剧语言的理论。"贵显浅",他认为戏剧语言和其他诗文语言是不同的,诗文是给人看的,可以典雅蕴藉,可以深奥隐晦,因为可以反复阅读,而戏剧则是给人听的,应通俗易懂,浅显易晓,因为戏剧语言具有一次性。但"显浅"不是肤浅,浅薄,而是"以其深而出之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这是说戏剧语言看起来通俗浅显,而这显浅的语言却包含着深刻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大约今人所说的丰富的潜台词。"重机趣"是说戏剧语言不仅要生动活泼地传达剧情,使之血脉相连,而且要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气质个性。他说:"‘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李渔以王阳明讲学为例"阳明登坛讲学,反复辨说良知二字,一愚人迅之曰:‘请问良知这件东西,还是白的?还是黑的?’阳明曰:‘也不白,也不黑。只是一点带赤的,便是良知了。’照此法填词,则离合悲欢,嬉笑怒骂,无一语一字不带机趣而止矣。"这是要求戏剧语言要生动活泼,机智有趣。同时,他还要求戏剧语言"勿使有断续痕,勿使有道学气",前者要求戏剧语言必须有统一的风格,使剧情前后相连,互相之间有照应,后者要求戏剧语言要带有鲜明的人物个性。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经验包括()和()。

【◆参考答案◆】:人生经验;阅读经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的联系。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