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请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评价上述两则教学案例中的情境创设及教师设问。问题:请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评价上述两则教学案例中的情境创设及教师设问。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问题:请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评价上述两则教学案例中的情境创设及教师设问。

(1)【◆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问题:请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评价上述两则教学案例中的情境创设及教师设问。案例一在一次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研讨会上,张老师执教“维护人格最重要”这堂课。在导入课堂时,她讲述了 “晏子使楚”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晏子个子很矮,楚王想趁机侮辱他,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城门旁一个五尺高的小门进去。晏子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楚王得知晏子的话,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进城去。——老师问学生们:晏子为什么坚持从正门进入?案例二在一次教学展示课上,有位老师要执教的是“珍爱生命”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她特地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动画,画面是这样的: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一个可爱的动画人物走在热闹的马路上。突然,一辆汽车冲了出来,撞向了动画人物,动画人物飞了出去,并伴随着一声重物落地的声音。这时,老师问学生:谈一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应本着“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努力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生成新知,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情景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情境中的问题提出要与情景相和谐,要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做到有的放矢。 案例一中的教学情景能立刻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代入晏子的身份,思考自己面临类似情景时的应对方法,联想到生活实际中的类似事件,而感悟到维护人格的重要性,很好地实现本堂课的三维目标。案例一的设计是成功的。案列二只重外在的教学形式,而忽略内在的教学内容,教学情景的创设与教学的凝重的情感目标不一致,问题出的笼统,且与教学情景不统一,学生思维无法激发。案列二的设计是失败的。

【◆答案解析◆】:略

(2)【◆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应该怎样领导人民建设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美丽的凤凰古城,秀丽的桂林山水,冰封的长白山雪林,杜鹃满山的九寨沟……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很多自然美景和古风古貌的历史建筑,他们构成了美丽的中国。而要想将美丽中国维持下去,则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提及内容,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带领人民努力建设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①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打造美丽中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制定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 ③为了建设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中国共产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

【◆答案解析◆】:略

(3)【◆题库问题◆】:[单选] 之前有一段这样的视频在网络流传: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骑着电瓶车在积水的马路上行驶,突然不知何原因摔倒,车翻人倒地,半浸在不算深的水中。三名路人上前查看后又离开,没有人扶起老人。老人最终因力竭溺水身亡。事后,上前查看的三名路人遭到舆论、伦理和内心的多重拷问,同时也背上“见死不救”的恶名。对于这三名路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认为,他们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整个事件体现了()。①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人民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融入观念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③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主要靠道德调整④道德主要通过个人良心、社会舆论、自省等方式起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道德和法律作为人民的行为规范,对社会关系都有调节作用。但两者的调节作用不同,道德对社会的调节主要靠教育的力量、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的力量,所以,道德要发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必须有人的自觉性这个重要条件;而法律则不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法律发挥它在调节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这个条件。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决定了两者不可相互替代,只有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②题中没有体现,③表述错误。因此选C。

(4)【◆题库问题◆】:[单选] 思想品德课的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最为优先的目标是()。
A.知识、能力
B.运用理解
C.情感、态度
D.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总目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领域进行了分解,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故选D。

(5)【◆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请以此为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说明依据。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共包括以下两个小标题:(1)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2)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知道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2.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和现象。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保护意识,体会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给予的关爱,以增强守法、护法的信心,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教学重点】学校、家庭、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教学难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依据:首先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内容标准中“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的要求。其次,初中生较缺乏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需要重点讲解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答案解析◆】:略。

(6)【◆题库问题◆】:[单选]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A.18周岁以上
B.16周岁以上
C.14周岁以上
D.出生时起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以选A。

(7)【◆题库问题◆】:[单选]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在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材料主要告诉我们()。①中华民族精神应以爱国主义为中心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③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①与材料无关,③说法错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8)【◆题库问题◆】:[单选] 人民代表由人民选出,代表人民行使权力。那么,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是()。
A.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
B.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
C.乡及乡以上的各级政府领导人员
D.县以上的政府人员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直接选举,即由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根据《选举法》规定“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选区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间接选举,即由下级人大代表选举上级人大代表,根据《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设区市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级人大代表产生”。题目中选举的是县级人大代表,故B.C.D项错误。

(9)【◆题库问题◆】:[单选]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本源”,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由火而生。这些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都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因此选D。

(10)【◆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基于上述内容请你设计本课的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第二框《发掘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潜能人是不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金矿,蕴藏丰富,价值连城。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表明,每个人至少有七个方面的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人的特长往往是人某个方面潜能的表现,还有许多潜能隐藏在角落里,未被发现。每个人都具备这样或那样的潜能,但许多人对自己的潜能并不了解。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把它们发掘出来。发掘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评估,包括评估自己的潜能,以判断今后发展的方向。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激发自己的潜能呢?我们不妨从他人的做法中总结一些经验。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激发潜能。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我”形象,能够鼓舞我们的斗志,有利于激发自己的潜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潜能。我们要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掌握发掘潜能的方法。2.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和处理资料及分析问题的能力。(2)感受自身存在的潜能,发展自我观察体验的能力。(3)掌握开发自我潜能的方法,积极地开发自我潜能。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懂得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树立发掘自身潜能的信心。(2)激发学生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教学难点: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导入,感悟潜能播放刘翔比赛的精彩视频和比赛成绩。并提问:你相信人有潜能吗?人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呢?(带着问题进入后面的教学过程)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一)讲述案例:农民抬起卡车,救出孩子的故事。教师提问:你相信人真有这么大潜能吗?同学说平时收集的人的潜能的事例有哪些?学生讨论,之后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教师总结:人有着很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库,有待我们去发掘。人的潜能有时是在危急、紧张的时候突然爆发,平时往往是看不到的;也有的潜能是人们通过长期刻苦努力发掘出来的,成为一种强大的能力。那么,潜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般包括哪些内容?人的潜能就是特长吗?(二)图片展示,认识潜能的多面性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对潜能这一抽象概念有具体的认识。认识到人的潜能在你、我身上都存在。学生分组在纸上列举自己的特长和其他组员的特长,说一说哪些潜能未被开发。组内互相评价对自己和别人的认识是否全面。进行简单的课堂辩论“有人认为特长就是潜能,你是怎么看待的?”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归纳:特长是可见的,潜能是不可见的。人的特长往往是人某方面潜能的表现,潜能是多方面的,有许多潜能还有待发掘。发展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条件!但,特长不等于潜能!(三)发掘自己的潜能展示教材中日本企业家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他的做法如何,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后,让几位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展示一些鼓励话语:“我很棒!我是最优秀的!”“我能行!我一定行!我肯定行!”等。教师总结: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觉潜能。展示教材中堆沙城堡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故事中孩子的回答,对之后成为建筑师的影响?学生发表想法。教师总结: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比现在更好的“自我”形象,能够激发斗志,有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教师介绍《天才的基因是什么》片段,启发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心动要有行动。教师总结: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潜能。要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环节三:巩固提高环节四:课堂小结(略)

【◆答案解析◆】: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问题:请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评价上述两则教学案例中的情境创设及教师设问。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