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史练习题小抄金融发展史练习题小抄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金融发展史练习题小抄

第一节 美英日在中国的争夺
一、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
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和转嫁危机,它们致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输出商品和资本,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英、美、日等国为摆脱危机而争夺的重点。
(一)加强对华的商品输出。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中国出口贸易还有增加的趋势,出口货值从1926年的13亿元上升到1929年的近16亿元,入超有明显的下降。危机爆发后,帝国主义加紧倾销,中国进口贸易激增,从1926年的17亿多元增加到1932年的22亿元。出口却大大下降,由1929年的将近16亿元降到1932年的7亿多元。1932年入超增加到8.6亿元,比1926年增加了114.6%,成为中国近现代对外贸易史上入超最高的记录。
(二)增加对华投资。从1914年到1930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投资从22.557亿美元增加到34.876亿美元,增加54.6%,平均每年增加7700万美元。而从1930年到1936年的6年中,又增加了22.87%,达42.854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1.33亿美元。
在这些投资中,日本的投资增长最快,1914年只有2.9亿美元,1930年增加到14.12亿美元,超过英、美居第一位。 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更在东北大量投资,1936年已增至20.964亿美元,接近其余国家在华投资的总和。英国在华投资居第二位,1914年为6.646亿美元,1936年增加到10.454亿美元。同期美国在华投资也由不足1亿美元增至3.4亿美元,增速超过英国仅次于日本。在1936年各国在华投资总额中,日、英、美共占81.2%。
二、英美对中国货币支配权的争夺
20世纪30年代,中国仍然采用银本位制,这是在大多数国家进入金本位情况下的一种落后的、不健全的币制。在国民政府货币陷入危机,对币制改革有所考虑时,美、英、日加强了争夺,都力图把中国的货币支配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1935年6月,英国派其财政部首席顾问李滋·罗斯来中国,同孔祥熙、宋子文商谈,同意中国提出的币改方案,废除银本位,采用纸币。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推行法币,并同英镑联系。
美国不愿意中国脱离银本位,所以在中国宣布采用纸币以后,认为是英国的胜利,就停止在伦敦市场上购银,给国民政府施加压力。美国是最大的白银买主,停止购银,则银价惨跌,中国在售银中受到重大损失,如果无人购银,法币外汇基金的来源断绝。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于1936年同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条件是法币按一定比率同美元联系,中国售银所得都作为法币的外汇储备存放于美国;美国则购买中国7500万盎司白银,国民政府可以用另外5000万盎司白银作抵押取得美国2000万美元的贷款。这样,中、美、英达到妥协,法币同英镑和美元都分别联系。
三、东北金融殖民化
九·一八 事变,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三省,1932年2月,它又炮制了伪 满地国 ,作为欺骗和掠夺东北人民的工具。东北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大肆推行金融殖民化政策,掠夺和控制东北经济。
(一)成立伪满中央银行、伪满兴业银行、伪兴农合作社、伪工商金融合作社、伪兴农金库以及伪大兴公司,形成了一个以伪满中央银行为主体的垄断东北金融的殖民地化的金融体系。
(二)发行依附日元的伪满币。 (三)利用收回原有货币,肆意盘剥人民。
(四)积聚存款,垄断贷款,支持侵略战争。 (五)实行严格的黄金管制,垄断金银、外汇,进口军需物资。
第二节 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
一、设立中央银行
1927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中央银行条例》19条,次年10月,又颁布《中央银行章程》45条。11月1日,中央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宋子文任总裁,采用总分行制的组织形式,总行设于上海。
二、控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一)迁址。1928年国民政府将中、交两行的总管理处由北京迁到上海。
(二)降格。修改两行章程,规定中国银行为国际汇兑银行,受政委托,代理部分国库和发行兑换券,经募内外公债,买卖金银和外币。交通银行为发展全国实业银行,受政府委托,代理部分国库和发行兑换券,代理交通事业的公债收付等。两行原有的特权被剥夺,由原来的国家银行变成了专业银行。
(三)入股。经过几次参股,到1935年,中国银行的股本结构变为官商各半,交通银行变为官三商二,均被国民政府控制。
(四)改组人事。增加政府派遣的董事和监事人数,宋子文任中国银行董事长,交通银行董事长、总经理也都是宋的亲信。
三、设立中国农民银行
1930年12月到1931年7月,蒋介石连续向中央革命根据发动了三次反革命 围剿 ,均遭失败。为了准备第四次反革命 围剿 ,稳定在农村的统治,遂决定成立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便于1932年11月先行设立农村金融救济处,以解燃眉之急。第四次反革命 围剿 失败后,为发动第五次反革命 围剿 ,在农村金融救济处的基础上,成立四省农民银行,总行设于汉口。1935年6月4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国农民银行条例》,将原四省农民银行正式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并开始营业。这家银行完全是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而设立的,曾提出 军队开到哪里,机构设到哪里 的反动口号。
四、设立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
为了垄断信托事业,1935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央信托局章程》,成立中央信托局,设总局于上海,各地设分局或代理处。中央信托局是中央银行的一个业务局,对外独立营业,垄断信托业务,对其他信托公司和银行信托部予以排挤。
1930年3月,国民政府在上海成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直属交通部。1935年3月1日公布《邮政储金汇业局组织法》,将原邮汇总局和上海局合并改组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将南京、汉口两局改为分局。
五、推行合作金库
1935年4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颁布《合作金库组织通则》,并通令豫、鄂、皖、赣等省成立合作金库。1936年12月,实业部颁布《合作金库章程》,规定合作金库的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市三级,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六、兼并民族资本银行和控制钱庄
国民党官僚垄断金融体系-- 四行两局一库 ,利用他们的政治权势,使用各种手段,控制民族资本银行和钱庄。
利用部分银行发生的挤兑之机,乘机向他们参入官股。利用这种方式控制的银行先后有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广东银行、中国国货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等。
1935年趁币制改革之机,取消了包括中南银行、 南三行 在内的30余家商业银行的发行权,它们的发行准备也被接收,将发行权集中于中、中、交、农四行。
1935年金融危机中,多数钱庄周转不灵,国民政府以救济危机,安定市面为名,由中、中、交三行借款1800万元,由财政部组织 钱庄监理委员会 ,对钱庄进行监督管理,实际上是控制了钱庄。
第三节 币制改革
一、废两改元
北洋政府时期,虽然颁布了《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制,银元也逐渐趋向统一,但银两制度并没有废除,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没有改变,给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带来很大不便。
1933年1月,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3月8日,又发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重量为26.6971克,成色为银88%、铜12%,即含纯银23.493448克,重量之公差不得逾万分之三,成色的公差不得超过千分之三,银本位币的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中央造币厂从3月起开始铸新银币。新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头像,背面为帆船图案。4月5日,财政部又发布《废两改元布告》,规定在全国实行废两改元。
废两改元,废除了落后的银两制度,对于商品交换、全国统一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全国统一的货币流通市场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美国白银政策和中国白银外流
1933年12月,美国政府颁布了《银购入法》,1934年5月又颁布了《白银法案》。其要点为:(1)提高白银价格,国内每盎司价为0.645美元;(2)美国货币的准备金为金75%、银25%;(3)财政部长有权在国外购银;(4)白银收归国有,总统有权命令国内存银全部交造币局。此外,美国政府还宣布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和白银出口,减少美元含金量60%,等等。上述法案和一系列政策,统称为 白银政策 。
按照上述规定的美国货币准备金的比例,需购进白银1亿盎司,美国政府在国外高价收购白银,计划每月购进5000万盎司,直到银价上涨至每盎司1.29美元为止。于是,世界银价被人为地哄抬起来。
美国的白银政策造成中国大量白银潮水般外流,1934年净流出白银25673万元,1935年达29000万元。致使中国存银严重下降,银根奇紧,金融梗塞,物价下跌,工商各业资金周转困难,银行、钱庄、工商银业纷纷倒闭、停业。币制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
三、实施法币政策
(一)法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发《施行法币布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1、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
2、中、中、交三行以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现在通行者,准其照常行使。其发行数额,即以截止11月3日为止流通之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确定限期,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换回。
3、法币准备金之保管及其发行收换事宜,设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办理。
4、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者,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5、旧有以银币单位订立契约,应各照原定数额于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
6、为使法币对外汇价稳定起见,应由中、中、交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二)法币政策的作用
法币政策的实施,是中国近代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很大。
1、法币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币流通以后,资金开始松动,利率下降,金融市场趋于安定;物价普遍回升,刺激了生产的复苏。
2、法币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国防。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实行金融殖民化政策,严管通货,发行伪钞,禁银 出口 ,高价收购从内地私运出口的白银,再运往伦敦出售,用以购买军用物资,屠杀中国人民。法币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3、法币政策的实施,对于统一混乱的货币,形成统一的货币流通市场,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扩大,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4、法币政策的实施,加强了官僚金融资本垄断体制,加强其对民族金融资本的控制。日后的通货膨胀,法币贬值,使人民遭受损失,无疑是对人民的掠夺。
第四节 民族资本金融业的继续发展和钱庄走向衰落
一、民族资本银行的继续发展
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巩固,得到了金融业资产阶级的支持,同时,银行业也在支持过程中获得了发展。从1928年到1936年,全国新设银行128家,中途停业23家,实存105家。银行资本10年增长了1.1倍,存放款业务也有很大的增长。民族资本银行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一)货币资金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大城市,银行吸收存款比较容易。
(二)钱庄开始衰落,银行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业务扩大;实施法币政策后,发行日渐增长,物价开始上涨,工商业有利可图,银行放款扩大。
(三)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需要银行给予资金周转便利,银行同工业的联系加强;
(四)政府滥发公债的刺激也是民族资本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上海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1927-1937年,金融业的空前发展,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提,上海发展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黄金白银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营业鼎盛,被称为 东方的纽约 、 中国的华尔街 。
上海的短期融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和贴现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分为钱庄同业拆借和银行同业拆借。1932年6月成立的中国征信所,到1934年有会员银行92家,1936年3月成产的上海银行业票据承兑所,有会员银行38家。票据交换所和征信所的成立,推动了贴现市场的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市场包括公债、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其组织形式就是证券交易所。上海的证券交易所是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
上海的外汇市场仍然被外国银行操纵,外汇行市由汇丰银行挂牌决定。黄金白银行也很活跃,上海的黄金交易市场是远东最大的交易市场,超过法国、印度和日本。白银市场甚至对伦敦的白银市价也有影响。
三、钱庄的衰落
1927-1937年是钱庄的衰落阶段,业务萎缩,机构锐减。钱庄衰落的原因主要是:
(一)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和控制,限制了钱庄的发展,改变了钱庄同银行分庭抗礼的格局;
(二)钱庄资本薄弱,无法同银行竞争;
(三)废两改元,钱庄操纵金融市场的能力受到削弱;
(四)美国白银政策和法币改革后白银收归国有,钱庄受到致命打击。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体制
一、抗战日期大后方金融业的畸形繁荣
抗战时期,中国经济中心向西转移,大后方的金融也有所发展,呈现出一种畸形的 繁荣 景象。
(一)发展的原因
1、抗战开始后,官僚资本银行和民族资本银行都向大后方撤退,使大后方的银行数量聚然增加。
2、抗战初期大后方的工业有所发展,商业亦有某些 繁荣 ,给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大后方外国银行的势力大大削弱,对中国银行业的压力大大减轻,给其发展提供了机会。
4、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造成投机盛行,给热衷于投机事业的银行业造成了发展的极好机会。
(二)发展的特点
1、银行分布不平衡。西南五省一市占80%,四川和重庆约占后方银行总数的一半(373家)。
2、居统治中心地位的是官僚资本银行,而不再是外国在华银行。
3、银行业务的投机性更大。不仅有黄金、外汇和证券投机,也从事商业投机。
4、银行资本渗入农村的比重逐渐上升。
二、战时金融管制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了《非常时期安全金融办法》7条(主要内容见教材第151页),标志平时金融向战时金融转变,标志战时金融管制的开始。
1938年4月,国民政府颁发《改善地方金融机构办法纲要》,1940年1月,又公布《县银行法》,1939年9月8日,颁布《巩固金融办法纲要》,1940年8月又颁布《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1942年又接连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分支行处办法》、《管理银行信用放款办法》、《管理银行抵押放款办法》等法令、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和放款业务全面加以管制。
三、设立四联总处,强化中央银行职能
抗战一开始,国民政府便于1937年7月在上海设立了 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 ,并在各地设立分处,其任务是协调四行业务, 以集合国家银行力量,齐一步骤 。1939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和《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决定改组四联总处,加强组织,扩大权力。10月,改组完毕,四联总处正式成立,嗣后,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也被纳入四联总处。四联总处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蒋介石亲自兼任理事会主席。从此,蒋介石直接掌握了金融垄断大权。
(一)划分四行业务
1942年5月28日,四联总处颁布《中央交农四行业务划分及考核办法》,重新划分四行的经营业务,实行专业化分工。
中央银行集中钞券发行、统筹外汇收付、代理国库、汇解军政款项、调剂金融市场。
中国银行受中央银行委托经理政府国外款项的收付,发展和扶助国际贸易并办理与之有关事业的贷款和投资,受中央银行委托经办进出口外汇及价汇业务,办理国内商业汇款和储蓄信托业务。
交通银行办理工矿交通及生产事业的贷款与投资,办理国内工商业汇款,经募或承受公司债和公司股票,办理仓库及运输业务,办理储蓄信托业务。
中国农民银行办理农业生产的贷款与投资,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办理合作事业的放款,办理农业仓库、信托、农业保险和吸收储蓄存款。
(二)集中货币发行权于中央银行
(三)中央银行独揽外汇统制权,中国银行只能接受中央银行的委托办理外汇业务
(四)集中存款准备金于中央银行
(五)集中票据交换于中央银行
上述这些措施的实施,强化了中央银行职能,使其处于金融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 法币的通货膨胀
一、法币的膨胀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减少,支出又急剧增加,特别是军费支出大大增加,收支严重失衡(见教材第162页表格)。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国民政府采取滥发纸币的政策,法币的发行量逐量增加,使其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暴涨,形成了空前的通货膨胀(见教材第163-164页),表现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7月-1939年底),法币明显地开始膨胀,但还处于缓慢膨胀阶段,其增长的速度快于物价上涨的速度。
第二阶段(1940年-1945年8月),法币的恶性通货膨胀阶段,法币发行量急剧增加,物价上涨的速度大大超过法币发行速度,形成发行追物价,物价追发行的恶性循环局面。
二、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及其失败
(一)外汇措施--出售外汇,回笼法币
1938-1942年,政府采取抛售外汇,同英、美两国共同组成 中英美外汇平准基金委员会 ,向英、美贷款,建立外汇平准基金的办法,企图通过抛售外汇来维持法币的稳定。其结果造成了外汇的大量外逃和外汇黑市的猖獗。
(二)黄金措施--出售黄金,回笼法币
外汇政策和黄金政策均告失败,没有抑制住法币的通货膨胀。究其根源,就是这两项政策都是治标的措施,没有治本,即法币大量的财政发行。财政政策没有同货币政策配合好,左手收进,右手又发出,用出售外汇、黄金收回的法币,终究被财政政策所抵消,最终导致抑制通胀的失败。
第四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沦陷区的金融掠夺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占领了关内中国大片领土,对沦陷区人民进行大肆金融掠夺。采取的主要手段有:
一、设立日伪银行,垄断沦陷区金融
1937年11月,在张家口建立日伪蒙疆银行;1938年3月,在北平设立日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1939年5月,在上海设立日伪华兴银行;1941年3月,在南京设立日伪中央储备银行。……等等。通过大量设立日伪银行和分支机构,垄断了占领区的金融。
二、利用、排挤法币
(一)禁止法币在占领区流通,改用日伪银行发行的钞券和日军用票,排挤法币。
(二)准许法币在华中流通,然后在华北、华中地区集中大量法币,运往上海,按官价套取中国的外汇基金,再用这些外汇基金从英、美换取物资。
三、实行通货膨胀,掠夺占领区人民
(一)通过发行军用票,掠夺占领区人民
抗日初期,日钞开始在沦陷区流行,1938年11月,日本银行担心它的纸币在华流通,会影响日本本国的金融政策和外汇管理,于是决定收回它在中国发行的纸币,改发军用票。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转嫁战争负担,残酷掠夺中国人民的手段。据统计,当月日本军用票在华中、华南的发行额为3000万日元。到1940年底,仅华中一地,其流通额即达到12000万日元,华南一带有5000万日元,两地合计比1938年11月的发行额增加了近5倍。到1941年底,日本军用票在华中各地的流通额,就有6亿~12亿日元。直到1943年4月1日,才停止发行,并以18元折合日伪中储券100元的比率收回,改发日伪中储券。
(二)日伪银行滥发中储券
各日伪银行也滥发伪币。日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于1938年3月成立时,其日伪联银券发行额是2071万元,12月即增加到16193万元,1945年10月该行被接管时,发行额是1424亿元,比成立时的发行额增加了约7000倍,若以1940年1月的49571万元为基期,也增加了约287倍之多。日伪中央储备银行的日伪中储券情况更为严重。1941年1月最初发行时,发行额是1372万元,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发行总额已达43408亿元,比1941年1月增加了30多万倍。其他日伪币如日伪蒙疆券等的情况也都是如此。
(三)物价指数飞涨
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造成了物价飞涨。若以抗日战争前1936年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到1941年,上海上涨到1099.3,华北上涨到450.2。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敌人的掠夺进一步加剧了,物资缺乏的情况更为严重,物价上涨趋势也就空前猛烈,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际,上海批发物价指数已从1941年12月的1774.6上涨到9740247.7,上涨了约5490倍。华北的批发物价指数也从1941年450.2上涨到了1945年8月的305170。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粮荒煤荒空前严重,粮煤的价格狂涨。上海的大米1941年12月每石价238元,到1945年8月上涨到每石150万元,上涨了6300倍。
第九章 官僚资本金融的极度扩张及其崩溃
第一节 美国独占国统区金融市场
抗战期间,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就已有很大增长。抗战胜利后,美国为了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用尽一切办法全力援助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并通过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一系列协定,获得了许多特权,独占了中国的投资市场。
战后,德国、日本的势力消失,其在华银和日伪银行被四行二局接收。英法两国的势力也大大削弱,战后英国仅有汇丰、麦加利、有利三家银行复业,法国虽有东方汇理等6家银行复业,但其势力单薄,远非昔日可比。美国则不然,抗战期间,美国在中国有花旗、大通、运通、友邦等4家银行,抗战胜利后,不但这些银行全部复业,而且新设了一家美洲商业银行。无论从数量或实力上比较,美国银行都居于其他国家银行之上,独占了国统区的金融市场。其表现在:
美国银行的资产比战前扩充了一倍半以上,压倒了其他外国银行的势力。
美元成了中国的主要外汇,美国银行操作中国外汇市场。美钞在中国大量流通,泛滥于中国市场。
黄金、白银交易大都由美国银行办理。
第二节 官僚资本金融的极度扩张
一、接收敌伪银行和清理敌伪钞券
(一)趁着接收风潮,四行二局接收了一大批敌伪金融机构。
(二)清理敌伪钞券,对沦陷区人民进行大肆洗劫。
二、官僚资本银行垄断地位空前加强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通过种种手段,使其垄断地位得到了空前加强,表现在:
(一)机构。1946年底,国统区有银行3489家,官营机构就有2446家,占70%以上,仅四行二局的总分支机构就达852处。
(二)存款。1946年,四行的存款达54881亿元,占全国银行业存款的91.7%。
(三)贷款。在全国银行的放款比重中,官僚资本银行,1936年占51%,1947年6月则上升到93.3%,民族资本银行则从1936年的49%下降到1947年的6.7%。
第三节 货币制度的总崩溃
一、法币加剧恶性通货膨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大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军费开支急剧增加,财政赤字一年比一年扩大,1946年岁出为7万亿,岁入只有2.2万亿,赤字约4.8万亿,1947年岁出为7万亿,岁入只有3万亿,赤字4万亿。如此巨额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只有靠滥发纸币来弥补。1945年6月法币的发行额为3987亿,到1948年8月,法币的发行额达到663.6万亿元,比1945年6月增长1500多倍。如此巨额的货币发行量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
二、黄金政策
随着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节节失败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军事独裁政权行将崩溃,大量游资涌进上海抢购黄金外汇,黄金黑市暴涨,1946年11月上海黑市金价高达每两256040元,1947年11月更涨到382217元。黄金售量也不断增加,从1946年3月到1947年2月,中央银行共抛售351万两,占600万两储备的60%,其中,仅1946年12月23日一天就抛售了5吨。尽管抛售黄金可收回一些法币,但远远抵不上内战中庞大的军费开支而增加的货币发行量,人们仍然拼命抢购黄金、外汇,使金价狂涨,酿成了 黄金潮 。于是,国民政府又颁布《经济紧急措施办法》和《取缔黄金投机办法》,禁止黄金买卖和流通,致使黄金黑市价格更为猛涨,黄金政策宣告失败。
三、外汇政策
1946年3月,国民政府开放黄金市场时,也宣布开放外汇市场,将外汇汇率由原来的1美元合法币20元改为1美元合法币2020元。外汇市场开放之初,外汇黑市与官价基本接近,并又与配售黄金相结合。故在开放的三四个月内,外汇市场还稳定。随着法币的不断发行,物价大涨,人们争相抢购外汇,导致外汇供应减少,黑市暴涨,1947年2月,美元黑市价高达1美元合法币12657元。1948年5月达1166923元,这时法币的价值已小到无法计算,市场交易大都以美元、港币计价流通,外汇政策彻底破产。
四、金圆券的出笼及崩溃
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进入新的转折之时,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挽救已经瓦解的经济体系和反动政权,于1948年8月宣布实行 币改 ,废止法币,发行金圆券。
8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财政紧急处分令》,同时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外汇资产登记管理办法》、《整理财政及加强管理经济办法》。这些办法的要点见教材第197页6条。
发行金圆券是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的又一次掠夺。
第一,它用严法重刑强迫收兑金银和外币。据中央银行统计,自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两个多月时间里,就搜刮到黄金165万两,白银900余万两,银元2300万枚,美钞、港币各数千万元,总值2亿美元。
第二,它接1:300万的比率收兑法币,一张百元的金圆券就等于3亿元法币,这无疑是把流通中纸币的最大面额由500万元提高3亿元。
第三,发行金圆券为国民党反动派继续实行通货膨胀开了绿灯。
由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加快,国统区日益缩小,国民政府的财政来源枯竭,它的财政收入只占财政支出的5%,财政赤字继续扩大,反人民的军事支出就只有靠发行金圆券来应付,其增长的速度比 币改 前法币的增发速度还要快得多,必然造成金圆券的崩溃。
五、官僚资本外逃
(一)国民政府在行将灭亡之前,把搜刮来的大量黄金、白银、外汇运出大陆。
(二)国民政府要员和军阀官僚纷纷抽资外逃。
六、银元券的垂死挣扎
1949年1月,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政府即将瓦解,2月5日,国民政府迁于广州,继续发行金圆券,到1949年6月,发行额达到130万亿元以上。此时,金圆券已无任何价值可言,老百姓拒绝使用,市场交易倒退到以物易物的交换办法。为了作垂死挣扎,国民党反动政府又故伎重演,再次进行所谓 币制改革 ,发行银元券。
1949年7月4日,国民政府公布《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办法》。7月4日在广州开始发行银元券,8日在重庆开始发行。由于银元券是明摆着的骗局,而且这时国民党流窜政府的军事统治已经根本动摇,银元券一出笼就遭到人民拒用。7月,人民解放军宣布不收兑华南、西南地区的银元券,给银元券一致命打击。7月中旬,便发生第一次挤占。到广州、西南解放,银元券发行只几个月就垮台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券答案网 » 金融发展史练习题小抄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